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规范高校学风重在改革评价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5:18  新民晚报

  赵勇

  上大学的时候,我很喜欢听美学老师的课。这个留着长发的老师算是个“异类”,一般不按书本上的路数上课,而是信马由缰,挑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讲。真是多亏了他,我知道了许多课本上不曾有的东西。我后来听说,这个老师教了好多年书,仍然只是个讲师,倒不是他没水平,而是他一向对评职称嗤之以鼻,更不要说干那些花钱在核心期刊上登文章以为评职称铺路之类的事了。总之,这是个叫座不叫好的老师,通俗点说,叫“混得不好”。

  很多年过去了,这样另类的老师大学里也许还有,但大概是不多了。现在却时常听说有搞学术造假试图往上爬的老师,甚至于教授之间抄袭文章之类的丑事屡有耳闻,前段时间,还有两个教授为抄袭一事公然开骂。老师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斯文扫地了。

  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察觉,要想着办法让高校教师们重拾斯文。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和《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并将于近期下发。

  有了这两个规定,高校学风想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这正如一个患了肺炎的病人,你光给他吃咳嗽药,能缓解症状,却治不好病。那么,规范高校学术不端的治本之药是什么呢?依我看,恐怕还是学术评价体系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评价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你教书教得好不好,得由领导说了算。这个领导,可能是学校的,也可能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自上而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催生了一系列堪称荒诞的评价标准:能不能评副教授,先要看你在核心期刊上发了几篇文章。这样一来,花钱买版面甚至是学术文章造假,就会经常发生,而老师们为了跟领导搞好关系,也就慢慢习惯于眼睛往上看,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和学生身上。高校是社会的智囊,但如果老师们成天琢磨的不是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而是为往上爬不惜做假甚至搞曲阿逢迎的一套,那所谓的学术创新和职业理想,只能算是“奢侈品”了。

  教授治校目前来说或许是奢望,但通过学术评价体系的改变,让高校教师们乐于向学生和教学负责,还是有不少努力空间的。比如说在对一个教授展开教学成果评估时,是否可以引入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又比如说,一个教授教书教得好不好,能不能给感受最深的学生们一些发言权?就像中山大学直选学生会主席一样,在一定范围内搞一搞学生直选优秀教授,也不是不可以嘛。当然,同事和学生们对一个老师的评价,应该在整个考核体系中占据相当比重,否则的话,一切就只能等于零。

  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让高校教师从对上负责的状态中脱身而出,慢慢习惯于对学术本身和学生负责,能够心无旁顾地做一个坚持学术良心的教师,这恐怕才是彻底改变高校学风不端的希望所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