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贫困与感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5:21  新民晚报

  邵宁

  贫困大学生受到捐助却不知感恩,屡屡见诸报端。

  最近在采访中听说了这样一件事,上海有一家民营企业连续十多年帮助20多个特困生,包了他们从初中直到大学的学费,大学期间的学费高达5000元-1万元。学生毕业后有的在银行工作,有的进了星级宾馆,但他们从此再也不主动和公司联系。

  听一位高校老师说,现在,不少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不愿意申请助学金,甚至借债高消费,来掩盖自己的经济情况。学校也认为,贫困生的心理比较脆弱,为了不给他们压力,提倡“悄悄地帮困”,也不强求他们和捐助人联系。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读了十多年书,成了大学生,为何不懂这个简单的道理?我分析,他们不是不懂道理,而是在内心把贫困和耻辱划上了等号!

  这种不正常的心态的形成,与整个社会心理有紧密的联系。在当前很多人的价值观里,财富已成为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人们投向富人的是恭敬、艳羡的目光,而对于穷人则是鄙夷加不屑。为了避免成为“穷人”,不至于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许多贫困生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家境。而那些受助后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则是把自己的贫困作为一段屈辱的历史,翻过去了,再也不想重提。

  但是,贫困决不等于耻辱。多少成功人士早年都“一穷二白”,赤手空拳打下天下。事实上,寒门子弟凭自己努力考上大学,更值得尊敬。今天贫穷,不等于明天贫穷。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高校在关心困难学生的时候,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这种关注不仅要“悄悄地帮困”,更是要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贫困,增强逆境奋起的勇气。如果连自家的经济状况都成为一种“压力”,难以承受,那今后怎样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学校确实要保护学生的隐私,但不能助长他们拒绝感恩的心态。

  感恩,永远不过时。在提倡“悄悄地捐赠”的美国,不是也有感恩节吗?捐助者可以不需要回报,但受助者必须懂得感恩,哪怕放在心里。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