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现安全发展构建和谐常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6:16  红网

  安全生产事关国家和人民利益,事关社会安定,事关“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落实,事关构建“和谐常德”目标的实现。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发展,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部署,我们必须把安全生产作为构建和谐常德的切入占和着力点来抓。

  一、用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准确把握安全生产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即把安全发展摆在与资源、环境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央把“安全生产”的提法深化为“安全发展”,突出的不是概念的变化,而是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要义的深刻体现,意味着“安全生产”已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上升为宏观的战略性问题。安全发展就是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原则,使各领域、各行业、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实现安全保障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和安全生产的辩证关系,实现安全发展。

  第一,安全生产必须“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相一致。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市委提出了构建和谐常德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本”就要以人的生命为本,把事关人民生命和健康的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每一起事故的发生,教训总是血淋淋。对于家庭而言,轻则造成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重则影响几代人的生活;对社会而言,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政府和社会救助的负担;对于责任者而言,党政干部会受到处理,还有一批事故肇事者成为阶下囚,人生因而发生巨变。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使广大城乡劳动者生命健康越来越有保障,才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第二,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应注重安全与效益,一些企业尤其是高危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因忽视安全生产,重则因为一把大火、一场爆炸而倾家荡产,轻则因为人员死伤、财产毁损而背上沉重包袱,不少单位发生重特大恶性事故后只能依靠政府“埋单”,给一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搞好安全生产,是推动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三,安全生产务必统筹兼顾,与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相一致。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安全生产与“五个统筹”息息相关,实现“五个统筹”必须解决重特大事故多发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使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就应当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等同等重要位置,并作为地方党委、政府政绩的考核内容,真正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第四,安全生产必须实行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时代特征相一致。法律是和谐社会的保护屏障,在现代社会,法律是人们共同信守的契约,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每一个人的保护神。安全生产秩序同样要靠法律来维持,只有坚持“依法治安”,用法律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使安全生产各方面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安全生产法治秩序,才能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遏制安全事故。

  第五,安全生产要靠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科技进步的综合反映,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需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企业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加快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步伐,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设备,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才能达到本质安全的新水平。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实现安全发展。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杜绝重特大事故、减少和遏制一般事故的发生,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排查和整治安全隐患,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实现安全发展。

  二、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客观审视安全生产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其根本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必须用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客观分析和把握安全生产现状。

  (一)从安全生产形势看,事故总量仍然偏大。纵观世界安全生产形势,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近20年来世界各国均呈下降趋势。先进工业化国家10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澳大利亚其次,由1992年的7下降到2002年的2;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下降到2002年的2.9;美国由1992年的5.3下降到2002年的4.2;日本2002年为4.5。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0以上,其中巴西为15左右,非洲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则更高。同口径测算,我国目前为9左右。亿元GDP生产事故死亡率,折算为人民币,英国由1990年0.04降至目前0.02;日本由1990年的0.07降至目前的0.05;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均在0.04-0.06之间。发展中国家则普遍较高,我国2004年为0.86,2005年为0.7,2006年为0.558。从我省来看,事故总量3年来一直处于全国第七位。200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0.3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倍(全国平均水平2.81),煤矿事故死亡510人,全国第三位。铁路路外事故去年死亡957人,全国第一位。全省每年新增职业病3000例以上,发病率全国第三。从常德来看,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2005为0.596,2006年为0.479,2007年为0.34,虽然低于全国水平,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2004年—2007年共发生各类事故5032起,死亡1431人。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2000年以来,全市共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62起、死亡290人。二是部分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2000年以来,全市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37起、死亡171人,发生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11起、死亡60人。从2007年统计来看,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市事故总量的70%、81.2%。

  (二)从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看,安全生产问题是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国内外普遍认为,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差距扩大。经济社会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安全生产问题。根据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之间,是事故高发时期,这一时期,各种事故频发。2007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5901元,这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事故高发期”。

  (三)从常德安全生产基础来看,安全生产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当前常德安全生产形势还较为严峻,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安全隐患存量大。2006年排查出重大事故隐患就有337处,主要集中在道路交通、消防等方面,由于整改投入大和受一些条件的制约,整改率只为64.1%,今年是隐患整治年,隐患整治率有所提高,但事故隐患存量仍然较大,整改任务十分艰巨。二是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常德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生产经营单位规模小、效益差,在安全管理上不会管、管不好,在安全投入上舍不得拿钱,导致一些设备“带病运转”。三是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分析事故原因,绝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作业人员违规操作造成的;从开展安全检查来看,一些高危行业不按设计施工、不按规定组织生产现象十分突出。四是行政许可还有待加强,对非法生产经营的打击取缔力度还有待加大。不仅严重的影响着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客观分析,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安全意识不强。部分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干部、群众的安全教育不够,忽视和放松了安全管理。少数地方和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还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没有脚踏实地抓落实。有的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代价,换取带血的经济利益。二是责任落实不力。有的地方安全生产责任制是讲在嘴上、挂在墙上,没有采取措施认真落实,该关闭的不关闭、该整改的不整改、该处罚的不处罚,“以停代整、以罚代管”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企业对《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措施执行不到位,比如对隐患的排查整治走过场,对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等等。三是安全投入不够。有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安全生产投入占GDP的3.3%,而在我国对煤矿安全的投入只占GDP的1%左右。在安全投入上固然还存在很多客观因素,但主观因素也占有不少成分,说到底还是没有把安全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有的甚至还错误地认为安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说一说就算了,在这方面投资见不了什么效益。特别是在一些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较为突出,往往使用一些陈旧或淘汰的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使用。四是法制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一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标志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但与现实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来看,还存在法律体系滞后的问题。五是执法力度不够。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上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怕得罪人,不敢碰硬,“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在工作方式上还存在执法方式单一,对涉及多个部门的问题,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开展联合执法、集中执法上没有营造出声势,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打击不力。

  三、用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安全生产角度来讲就是人—机—环境的和谐,就是实现安全发展。所以,必须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指导和全面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结合常德的实际应从以下五个环节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一)前提是加强队伍建设。继续秉承“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宗旨,进一步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完善“二级机构、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把重点放在“四级网络”建设上,强化企业安全管理,落实基层安全监管体系。二是加强业务学习,改善队伍素质。在安监队伍中继续开展好安全生产的岗位培训、集中轮训,提高安监人员的法律法规及专业知识,强化安监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服务意识,并纳入到对干部职工的年终考评,实行业务学习与奖惩挂钩、与职务升迁挂钩。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和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解决“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同时,彻底改变“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的现象,强化安全生产监管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

  (二)关健是落实责任主体。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必须进一步落实政府监管主体和企业责任主体责任。落实“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就是要明确和落实政府及其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处理重大问题,加大安全投入,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处理好综合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形成工作合力。落实“企业责任主体”责任,就是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负起六个方面的责任,即安全管理的责任、安全投入的责任、安全技术创新的责任、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责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责任和承担安全事故风险的责任。

  (三)重点是完善法制体系。从国家角度来看,应抓紧出台和修订有关事故调查处理、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从省市而言,应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把好安全准入关,从源头淘汰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跨行业、跨领域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治事故隐患,防范事故的发生。要按照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对事故的责任追究力度,严查事故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以树安全生产工作权威,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净化安全生产环境,推进依法治安进程。

  (四)基础是搞好宣传教育。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高低,人民群众安全意识的好坏,全社会对安全生产支持和关注的程度,就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应切实加强对这种氛围的营造。一是以新闻媒体为渠道。利用新闻媒体,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宣传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宣传安全生产的各类检查活动及重特大事故的查处情况。二是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每年活动期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安全常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达到“以月促年”的目的。三是以安全培训为手段。继续抓好企业主要负责人、特殊工种人员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人伤害”,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保障是加大安全投入。安全生产需要投入,需要付出成本,要建立企业、政府、社会多渠道的安全投入机制。要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为企业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督促企业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进一步加大企业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隐患整治和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把安全投入的情况,纳入到安全生产日常执法监察的重要内容,对安全投入不到位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公共安全隐患治理资金的投入,建立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公共安全隐患治理资金和安全发展基金制度,并纳入财政预算,为整治事故隐患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全市安全生产整体保障水平。

稿源:红网 作者:张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