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更新观念是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前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0日16:16  红网

  从1979年起,党中央审时度势,先后设立东南沿海经济特区,实施沿江、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开始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形势下,中部地区正经历着从“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艰难转型。中部地处要位,起着承东启西,贯通各区的作用,其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和谐共进。在周边地区飞速发展的形式下,深化中部地区改革,具有决定性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试图就中部地区如何才能加快崛起的条件作出探讨。

  一、中部地区的改革成效与东南沿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中部地区,通常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即“中部六省”。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28.1%,经济总量占19.5%,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建国以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建国以来中部地区在全国产业分工中定位层次低,主导产业是农业和采掘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工业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导致中部地区的比较经济效益差,加上“南、北、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战略不如人意,出现“中部塌陷”,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中,“中部崛起”位列其中,中部六省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崛起之路。

  三年来中部地区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根据世界银行的通行算法,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国民生产总值75%的属于低收入地区,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75%――100%的为下中等收入地区,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150%的为上中等收入地区,高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50%的地区为高收入地区。按照各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国民生产值的比重,划分四组,可以得到表一。表中,2003年六省中只有湖北是中低收入区,其余均为低收入区,中部差距明显,2004年河南升为中低区,2005年山西升至中低区,2006年情况未变,湖南,江西,安徽三省一直处于低收入区。表二显示,与高收入地区相比,中部六省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没有明显缩小。

  2006年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重庆,河北,吉林河南,湖北,海南,山西山东,福建,辽宁,内蒙,河北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

  2005年贵州,甘肃,云南,安徽,广西,四川,西藏,江西,陕西,青海,宁夏,湖南海南,重庆,河南,湖北,山西,新疆,吉林山东,河北,内蒙古,福建,辽宁,黑龙江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北京,上海

  2004年贵州,甘肃,云南,安徽,广西,四川,西藏,江西,陕西,青海,宁夏,湖南,山西海南,重庆,河南,湖北,新疆,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福建,辽宁,黑龙江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北京,上海

  2003年贵州,甘肃,云南,安徽,广西,四川,西藏,江西,陕西,青海,宁夏,湖南,山西,重庆,河南,海南,湖北,新疆,吉林,河北,内蒙古山东,福建,辽宁,黑龙江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北京,上海

  表一:各省人均是生产总值收入水平分组(07年的数据08年10月后公布,算至06年)

  年份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

  中部人均生产总值占高收入区

  比重37%37%34%33%

  表二:中部六省人均生产总值占高收入地区的比重

  如表三,从发展速度上看,中部地区与高收入地区也有差距。尽管2007年“中部崛起”的成效有初步体现,但由于基数上的差距(2003年至2007年,中部六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占高收入区的50%左右),中部地区要赶上东部高收入地区,发展速度必须更快,否则区域协调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不能实现,差距会长期存在。

  2006200520042003

  高收入区13.8%13.1%14.7%13.5%

  中部六省12.8%12.5%13.1%11.2%

  表三:中部六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数)比较

  二、差距的原因分析:观念滞后影响中部崛起

  

  差距的原因在哪里?下面将从经济发展要素的角度作出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要素将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各自的重大作用。

  中部六省的人口占全国28.1%,有大量劳动力;中部地处中原腹地,土地宽广,与东部地区日渐突出的土地问题相比有明显优势;中部区域矿产资源丰富,又是我国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拥有水、电、煤、有色金属等众多的资源优势,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之乡”;中部有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和养殖基地;且有占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随着物流业的兴旺发达,交通运输更是如鱼得水。正如许多学者说的,从“基本要素”这些“硬件”来看,中部地区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也很重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稳步推进,郑州等市为主的中原城市群组建,合肥市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7年岁末,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至少拥有了和其他地区平等的发展机遇。那中部发展滞后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下面将从两个事例开始分析。

  去年六一儿童节,长沙某小学向五一路某面包店定做了五百个面包,用来给举办活动的小学生做中餐,结果校方拿货时发现面包比样品小了一半,校方认为“比包子大不了多少”,双方发生争执,店主吴某以协议和押金要挟,校方无奈收货。网络搜索可知类似的事例河南省、安徽也有。而此事在江、浙商人中发生几率很小,如《浙江商标贴遍湖南,讲诚信是浙商的最大法宝》一文所述,很多浙商都是靠诚信经营和观念更新从小店积累成为亿万富翁。

  2006年10月,有8个年轻人慕名到武汉某星级大酒店吃饭,作为大学生的他们只消费五百元左右,档次较低,酒店的服务极为恶劣,服务员不给他们倒水,上菜很慢,且盘子丢的桌上咣当作响,而对旁边包厢的客人,服务员态度殷勤许多,让8人尴尬不已。五星级的酒店硬件很好,但是其软件“服务”却相差甚远,类似的现象在长沙、湘潭、郑州都有过。而笔者在广州读书时,与同学在深圳或广州,经常穿着30元的衣服去酒店吃盒饭,也能受到较好的服务,从不用担心遇冷。

  两个事例说明,中部的发展差距跟“软要素”不足有很大关系。软要素也被称为“无形要素”,包括企业家才能、管理、技术、现代科学、信息等,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日本在基本要素方面很缺,但是其凭着世界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纵观中部,部分经营者的眼界和定位不够开阔,发展和创新意识不够,现代高科技术应用率不高,管理不够科学,不注意最新信息流通,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政府主导,推动一些“重点项目”,这些“软要素”的差距导致经济发展内部动力不足。

  “软要素”与人的思想观念紧密相连,经营观念和意识的层次影响着资源的使用、信息的更新和管理的模式等。中部地区不是改革的先锋队,很多改革的新潮流来自大众媒介,新观念只“打个照面”,没有深入人心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也有的人在自己的实践中转变了观念,摸索出新思想,但受区域局限,跟东南沿海新观念的突飞猛进相比仍相对滞后;有的人甚至在改革中“偏安一隅”,漠视外界的风云变幻和思想更迭。可能有人会说,中部的观念也在转变、更新,只是没东南沿海那么快而已。问题就在于这种差距,在“西部提速,东北攻坚,东部保持”的情形下,可能使中部地区在竞争处于劣势,导致内部的爆发力不强和发展后劲不足。

  三.更新观念是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从2006年起,中部六省的政府就开始联合探索崛起之路,并作出了积极努力,其观念、规划已经相当大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部的观念也随之更替。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本文探讨存在于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一些现象,而不是专指官员或职能机构。中部地区的人民没有亲身经历一场像东部那样的放手探索和持久的、深切的思想洗礼,也不是像当年的东部那样可以自由领跑新观念,而是必须跟上别人的观念以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因此有意识的引导观念变革,是中部地区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

  (一)告别旧习惯,摆脱老观念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和思维方式又影响着生产方式,使得一种社会形态总有种自我维持的倾向。社会成员的社会化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形成,其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是社会的缩影。中部仍有些旧的生活方式支撑在旧的思维观念,主要表现为: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观念

  中部地区的,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仍在中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的三次产业中,中部六省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6.6:46.9:36.5,和全国的12.5:47.3:40.3水平相比,第二、三产业欠发达,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的修正数据未公布,但从统计公报看,情形还没有质的变化。以湖南湘潭县石鼓镇、湘乡县梅桥镇为例,中部地区的农村至今仍有70%以上的人靠苦力劳作、省吃俭用,而不是靠改变生产方式来积累财富,该村90%的年轻人赴广东打工挣钱,以盖房子、结婚,回来基本继续原来的生活,到2008年2月仍无明显变化。在河南南阳的农村,人们吃苦耐劳,大部分就是为了存钱建一栋好房子,以娶上个好媳妇,他们建的房子很豪华,其建筑成本达15万以上,对普通农民来说几乎是一个家庭15-25年的收入。类似情况在安徽、江西的广大农村屡见不鲜。这种自然经济和落后观念的恶性循环,导致中部农村与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2.求稳怕乱思想

  这种观念在农村和部分城市居民中存在。当前,中部地区的人们都知道改革开放好,谈起东南沿海高收入、高节奏的生活都很向往,但由于狭窄的得失感,对既得利益看的过重,当自己真正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不会轻易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尝试把新的观念用到实践中,不愿骑马愿骑牛。因为习惯省时省力、驾轻就熟,似乎没有风险;而改变和尝试则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可能出乱子,于是相当多的人都愿意维持着原有的生活。笔者通过对长沙和常德的30多个朋友的简单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生活目标是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谈到自己的提升计划时,基本上都是“如果有好的机遇,当然会去尝试”。不主动出击,维持原状,等待好的、没风险的机遇大驾光临,注定会失望,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没有了主动的创造、经营,就算好的机遇也往往转瞬即逝。

  3.小富即安思想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促进中部崛起以来,中部地区增加了活力,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近两年,在有些人心中滋生了小富即安的思想:“反正比东部要差,现在生活也可以,跟他们比什么呢?”,安于现状,缺乏闯劲。当今激烈的竞争不允许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偏安一隅,其最终结果就是不能偏安,往往会被淘汰。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有句深刻的话:“知其雄,守其雌”,其意思是,深知什么是雄伟强大,又明白自己处于弱小的地位,即“守柔居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时刻保持危机意识、锐意进取,这是自我发展和超越的前提。

  4.陈旧的“面子”观念

  中部的农业经济仍占大部分,经商、服务业在有些人看来仍然是需要在外面抛头露面,低头求人的工作,不如在单位工作体面,有种陈旧的虚荣感。笔者所在的单位有近一半的同事提过要通过投资、经商等途径去改变现状,但“前怕狼后怕虎”,怕丢失工作、经历挫折,怕丢“面子”,行动的人极少。过于注重“面子”实际上是一种内心深处不自信、又欲盖弥彰的表现。在广州,不少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两三年后,就开始跑单干,自己做老板,或者工作之余投资做兼职,所以广州的经济才如此繁荣。

  中部在受“夹攻”的情形下,摆脱以上的旧习惯和老观念迫在眉睫,其是提升中部地区发展的无形要素和竞争力的前提。

  (二)用市场经济观念来指导生产和经营

  淡化了旧观念,还需要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来充实自己。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上的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解放不断进入新境界。广东发展势头迅猛,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涌现,效益观念,竞争观念,进取意识,风险意识,革新意识,令人目不暇接。这种观念的急速变迁为广东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中部如何强化市场经济观念?

  1.树立服务与效益观念

  中部六省相对苏、浙、粤,在发现商机、提供服务、抓效益方面比较迟钝。例如,在湖南,拿一张面额100元的钱买2-3元钱物品,经常会受到拒绝,因为店主难找零,而公共汽车多为无人售票,乘客常有缺零钱上不了车的情况。在广州,每个站台旁都有报刊点或各种小生意店铺,他们准备很多零钱,专门针对需要换零钱的乘客服务,生意很红火,如果店主自己不能换开,也会借钱找零,这样的小生意产生了多方面的效益:方便了乘客,养活了一批低收入的居民,增加了经济内部的活力。广东受香港的影响较大,整体服务质量比较高,居民生活很方便,消费是一件异常容易、愉快的事情,店主的态度很好,常会说“多谢关照”“多来捧场”之类的话,很少有店主“挑顾客”的情况。在市场体制下,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才能取得好效益,中部地区的服务观念淡薄,常有“宰客”现象,政府应加大市场观念的宣传引导,经营者应注意提升自己的市场经济服务理念。

  2.增强信用观念

  中部地区深化改革的另一门必修课是提升信用观念。2007年1月,湘潭某家具厂老板向湘乡陈某定购木材,并承诺收货时给1/3以上的木材定A级(质优价高),陈某送货去后,该老板指挥质检工人基本上定B级(质中价中)C级(质差价低)。运费、税费和价格落差,导致陈某亏掉一千多元。2007年5月陈某开始送货到广东省的顺德、东莞和花都等地的家具厂,众多老板在下单前会侃价,但下单后从不食言,陈某认为“广东老板很精明,但会留出尺度让客户也赚点钱,讲信用,跟他们做生意比较放心”。中部一些经商者的眼光和信用层次跟沿海省份有较大差距,若中部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先在信用问题上做文章。

  3.培养创新意识

  中部地区经过改革新观念的冲击,很多人对新事物跃跃欲试,想复制模仿,市场规律下,同一类产品过多就会贬值,仿制品竞争力差,一样的衣服,广州版卖150元而株洲版卖50元,类似的点心,广东产的卖16块而湖北产的卖6块,投入差不多,效益差很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没有出路,需要走有自己特色的路。为什么湖南的麻辣熟食中没有一个像“老干妈”那样的品牌?其特色不够。东部之所以能飞跃,就在于其敢于探索创新。创新和特色是面对竞争和挑战时唯一的出路。

  4.树立人力资源观

  中部崛起离不开高素质的大量人才的奋斗,人才是现代生产的支柱之一,市场经济下的很多竞争点都在人力资源发挥的程度上。一个优秀的经营者能够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使员工相互协同,也能通过有效手段激励员工发挥内在潜力,更好的释放自己的价值。中部是教育重地,人才荟萃,但很多人要到外省才能大展身手,人才流失严重,湖北省的高、中级人才流失是引进的4-5倍,这跟中部有些地区的人才比例失调、激励机制落后、“任人唯亲”很大关系。人力资源本身就是“软要素”之一,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念,积极改革人事制度,是中部缩减差距的有效途径。

  当然,市场经济观念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竞争观念、开放观念、危机观念,因学界提及较多,不再赘述。中部的经营者要跟上大势,还应该用现代经济观念武装自己。

  (三)用现代的观念武装自己

  1.现代经济理念

  东南沿海早就用现代经济理念来支配生活了,例如,广东人请客时,当着客人的面侃价不会尴尬,因为他们认为,消费同样多的产品,用越短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越经济,这是现代“新节俭主义”的体现。中部地区的主人一般不当着朋友侃价,为了“面子”摆大方,往往要抓紧“里子”。用经济观念武装自己,本应劳动5小时才能换到的产品用4小时来买,留下1小时的劳动价值去投资,这是对有限资源和劳动更有效的利用,是价值的体现,有何不可?

  2.博弈与“双赢”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约束下,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有极广泛的应用,例如,现代企业在相互竞争或是供应链的状态下,常会遭遇“囚徒困境”,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损人不利己,而通过博弈,管理者可找到合作这唯一的“纳什均衡”,于是选择合作来获得双赢。当出现新的情况,原有均衡被打破,企业再改变自己的策略。中部地区的发展也是一个中部与其他地区、六省相互间不断博弈的过程,如果其不会博弈,就找不到与周围地区的“利益均衡”点,从而被外界的博弈给击垮。

  结语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社会变迁和改革中,文化各部分变革的速度不一,快慢不匀,造成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不平衡、差距和错位。一般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后者又先有制度变迁、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可见,中部的观念滞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态。但这种滞后处于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中部崛起迫在眉睫的非常时期,有计划的破除观念,催生新观念就成为一种必要了。古人云:“凡事宜新,不循旧弊”,只有不断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所以,中部地区的政府在制定“中部崛起”的计划时,不能一味把目光放在建立工业区,引进资金的“硬件”上,应注意“软件”的更新;而广大经营者和生产者也应该有意识的更新观念、提升素质,以从总体上提升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要素,为其进一步崛起创造好的前提。

稿源:红网 作者:朱放良 周德新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