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救市怎样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7:28  解放日报

  

全球救市怎样了?
11月18日,在意大利罗马一家电子产品商店,店员整理促销广告牌。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很多零售商家不得不以降价促销的方式降低损失。新华社/路透

  昨日消息频频:美国7000亿金融救援资金已经迅速用掉了3350亿美元,法国105亿欧元的金融救助计划又刚刚获得了批准……尽管因为各自角度的不同,站在2008年岁末,人们会对这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各有解读;但谁也不会否认,“金融危机”已在全球最大范围内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关注的字眼。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将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的金融危机列为2008年度十大新闻之首。而今,距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闭已近3个月,在全世界经济多年未有的严峻局面下的全球救市究竟怎样了?

  救市力度不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下,各国救市的力度都很大,大部分国家政府都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银行进行大幅度降息,欧洲一些银行还对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实行担保等措施。”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归纳说。

  不妨算一笔总账———作为危机的发源地,美国遭受的影响和冲击最为严重,出手自然也是最早最大。从今年2月的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到11月25日宣布再拨800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美国政府救助“两房”、花旗集团等投入,其所承诺的资金总额已接近7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约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其它国家的力度也不小。欧盟成员国在出台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外,还出台了2000亿欧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日本也公布了约273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美欧日央行还向金融系统投放巨额资金以缓解信贷紧缩。

  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危机也让国际社会逐步走向携手。全球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也在11月华盛顿举行的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承诺将共同行动,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些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匈牙利、乌克兰、冰岛和巴基斯坦等提供近400亿美元的援助。

  昨夜最新消息,欧盟委员会10日宣布:已批准奥地利政府提出的900亿欧元金融救助计划。与此同时,美国白宫和国会达成原则协议,美国将向汽车业提供1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援助……

  “从目前来看,各国和地区出台的措施,多是从财政方面下手,对增强信心、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有一定积极作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朱钟棣教授说。

  实体经济重创

  日本日经股指10日在投资者期待各国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的影响下,早盘微涨95.68点。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危机已经从金融业向其它行业、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

  在美国国会艰难通过的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中,政府得到的3500亿美元资金,如今已花掉了3350亿,但效果呢?举一个例子,8日美国财政部发行了总额270亿美元、利率只有0.005%的3月期债券,原本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迫使下,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避风港,但仅仅第二天的交易时段,这期债券便史无前例地出现负收益率情况,盘中最低下探至负0.051%。美国彭博新闻社举例说,如果投资者以负0.01%收益率购买3月期债券的话,那么他们每1000美元投资到期后将出现25.56美元的账面损失。

  随着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下滑,发展中经济体也受到波及。昨日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区理事安托瓦妮特·萨耶赫表示,金融危机对非洲地区资本和外汇市场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在一些东非国家,外国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撤出资金,导致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压力骤升;在肯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毛里求斯等国,不动产价格下挫明显;金融危机对严重依赖进口的塞舌尔等非洲岛国的冲击尤为显著,塞舌尔政府统计显示,塞舌尔目前的债务负担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75%。

  昨日消息传出,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

  佐已经表示,愿在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与其联手行动,应对经济衰退。虽然奥巴马还没有正式上任,但巴罗佐已迫不及待地对奥巴马日前宣布的经济复苏计划表示欢迎,认为欧美联手应对经济衰退有一定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出台货币和财政政策,努力稳定经济形势,刺激经济增长,应对国际冲击。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采取10项扩大内需措施,总额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以确保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身就是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另据新华社消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2009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滑0.3%;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将明显放慢,但有望保持在5.1%左右。该组织强调,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前景正迅速恶化,各国和地区有必要采取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启示已然不少

  “风暴的起因不是市场经济,而是金融创新设计者的理念出错。”朱钟棣说。

  一方面不断出手,另一方面全世界已经开始反思,创造如此多历史纪录的危机,到底问题的根源在哪?它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与教训?

  从表面上看,有一种观点认为,此番危机的罪魁非虚拟经济莫属。所谓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及相关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等。原本应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获得扩展和收益。近些年却早已过度。“各种产品经过层层包装,各种名目的金融产品到了投资者手中已经失真,设计者也没有详尽考虑到金融市场的连续变化,加之购买者普遍缺乏金融知识,以至受害者波及过广。”朱钟棣表示。

  更重要的是,通过如此的方式,国外一些大公司、大财团不择手段牟取暴利,导致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便指出,放贷方的“不公与欺诈行为”误导借款人,是导致发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点,早在2003年投资大师巴菲特就曾警告,金融衍生产品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参与其中的当事人和经济体系的定时炸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值高达681万亿美元,基本都在欧美,这也是欧美成为重灾区的根源所在。

  但向深处探究,空有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还不能掀起巨大的波浪。“金融市场能够带来巨大效益,但预测不到风险,这时候需要的是政府协调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是好的,但可能存在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监管。”上海交大经济学教授陈宪表示,金融危机自美国爆发,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政府的金融监管存在缺陷,片面相信金融市场自身的效率。

  实际上,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这是美国近现代经济史早已给出的一大结论。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政府长期实行自由放任、不干预大企业垄断的经济政策的恶果。二战结束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干预。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着重强调自由放任和“更少的政府干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规模急剧扩大的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缺失,以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救市不能和市场经济的原则走得太远,要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始终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相辅相成。”陈宪说。

  华民则表示:“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金本位制度崩溃之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美国借助美元的超量发行来保持经济繁荣,而让全世界来承担美元超量发行的成本。为了让超量的美元找到‘机会’,放纵金融市场的‘创新’就是必然,由此造成国际金融风险的膨胀,并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的泡沫化和危机。从这个角度说,这场危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便是全球货币体系需要调整,要建立起更加安全、可靠、约束性更强的货币体系,而不是再继续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全球救市大事记

  今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剧并逐步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地的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为抵御危机,世界各地纷纷采取降息、注资等措施救市。

  2月7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约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旨在通过退税、刺激消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

  7月30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总额达3000亿美元的房市援助法案,帮助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摆脱困境。

  9月20日,美国政府提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10月1日和3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经修改的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该方案随即获总统布什签署并生效。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首脑在欧元区首次峰会上通过行动计划,同意各成员国为银行再融资提供担保并入股银行。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约273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内容包括发放现金补助、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等。

  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就国际社会加强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持经济增长达成一致,并呼吁改革世界金融体系,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解冻消费信贷市场、住房抵押信贷以及小企业信贷市场。

  11月26日,欧盟出台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12月4日,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典央行分别降息0.75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和1.75个百分点。这是欧洲多家央行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展开的第三次联合降息行动。(据新华社)


本报记者 梁建刚 实习生 袁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