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请善待我们的文化老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7:49  大河网-大河报

  □潘采夫

  据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披露,季羡林与儿子季承同居京城,却13年未能见面。12月8日的《东方早报》公开了录像对话记录,季承说:“有一次我在外头站了两个小时,还是冬天,都没进来。”季羡林说:“这情况我都不知道。我知道你要来,有人从中作梗,这我知道。”已经近百的老人,与年过花甲的儿子,同居京城却13年不得相见,无论何种原因,都是一出人伦悲剧。更早些时候,还有媒体报道,季羡林老人曾表示想回北大的家,但一直没有实现,他还曾给温总理写信,要求不配秘书,也是直到失窃事发才得到解决。对此,在真相查明之前,我们既不能完全站在季羡林的立场,说北大有人从中作梗,也不能完全站在北大立场,说季羡林身边有小人作祟。但我们可以理解,一位寂寞老人的无奈心情,我们还能推断出,季羡林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自由”,他被“保护”起来了。

  季羡林向来被尊称为国学大师,被政府看作文化昆仑,虽然季羡林本人再三否认自己是大师和国宝,但从现实来看,季羡林仿佛成了一件国宝级文物,被仔细地收藏着,严密地保护着,郑重地展示着。他虽然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尊崇地位,但他不能想见谁就见谁,不能决定让谁当助手,不能决定何时见亲人,甚至不能决定何时回家。他仿佛成了一只珍稀的熊猫,存在,成了他存在的最大意义。

  在这起争端中,有关部门的某些做法值得商榷,太耽于辨明是非黑白,而忽略了人之常情。季羡林被作为北大的象征来对待,这没有问题,但北大应该明白,季羡林老人不是吉祥物,也不是一尊风吹雨淋的雕像,他首先是一位老人家,是一个有正常情感的老头。我们对一位老人,应该抱有温情的敬意,需要尊重老人的正常权利,尊重他的意愿。即使无法做到儿女孝顺老人那样体贴,至少不要供奉得太过分。这样一位象征着“五四精神”的文化老人,到了晚年却在敬仰中失去了“自由”,还要为自己维权,这就失去了爱戴他宣扬他的意义,就成了“不敬苍生敬鬼神”了。

  回顾历史,从鲁迅被神化的无奈,到巴金“寿则多辱”的悲吟,再到季羡林“我想回家”的呼告,在个人权利逐渐受到重视的时代,我们需要知道,应该如何人性地对待我们的文化昆仑?我们在敬仰他们的时候,不能把他们当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神像,不要忘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