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8:17  南方日报

  第一集特区血路

  总策划:林雄总监制:章百家

  总撰稿:蒋斌

  副总撰稿:刘小敏

  撰稿:杜新山陈实刘泽生关飞进

  吕岛江中孝胡键廖胜华

  这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率领岭南人民开出的梅关古道。

  沿着这条路北上,穿越湘烟楚云,岭南文化迎来中原文明。

  沿着这条路南下,从珠江口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南粤儿女勇敢走向世界。

  在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历来敢为人先、开放进取的广东又一次先行一步,以“杀开一条血路”的气概披荆斩棘,率先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这条浅浅的深圳河,隔岸相望的就是香港。

  由于十年“文革”的干扰破坏,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隔着这座小小的罗湖桥,桥这边的宝安城区只有3平方公里,两条小街和一条十字街,显得十分贫困落后;而桥那边则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热闹繁华。

  小河两岸,贫富的差距,一目了然。强烈的反差引发了禁而不绝的逃港风潮。

  1979年5月6日,时任深圳南岭村党总支书记的张伟基开着手扶拖拉机,急吼吼地追到深圳与香港的界河边,向着黑压压的逃港人群喊:“南岭村的跟我回去!”当时南岭村的群众就有100多人,其中就有张伟基的妻子。

  张伟基(深圳南岭村原党总支书记):到了什么程度呢,有地但我们没有劳动力再种下去了,(农民年均收入)才100元人民币,逃到香港的人一年的收入是一万多,这个差距很大。

  广东与香港如此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深思。

  1977年11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到广东视察,一针见血地指出:解决逃港问题关键是解决经济问题、政策问题,这不是部队管得了的。他要求广东调整政策,打破僵化,尽快把经济搞上去。

  这是东莞虎门太平手袋厂,是全国最早实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企业。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特殊优势,率先大胆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始筹建深圳、珠海两个外贸出口基地。

  1978年11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向中央建议:允许广东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加强调查研究,与港澳厂商建立直接联系;凡是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方面的经济业务,授权广东决断处理。

  同年12月,中央召开了举世瞩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广东抓住机遇,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不久,中央就批准了广东省和交通部的联合报告,决定在深圳蛇口创办工业区。

  蛇口,与香港只隔着一抹浅浅的海湾。在这里“参照香港特点”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显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原蛇口工业区总指挥袁庚回忆,当年划拨工业区土地时,本来可以划得更大一些,可是他却只敢要了2.14平方公里。后来袁庚后悔不已,感叹自己当年思想不够解放。

  但是在当时,仅仅这2.14平方公里就足以代表一个历史性的突破,足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崭新姿态。正像后来《羊城晚报》的一首诗说的:

  她真小———2.14平方公里,是南头半岛的一角,祖国母亲博大躯体的四百万分之一。

  她真大———举世瞩目,蜚声中外,“蛇口模式”,如雷贯耳。

  经过短短半年时间的筹备,1979年7月,深圳南头半岛虎崖山下一声炮响,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开山第一炮”,它震动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开发蛇口,只是广东改革开放这支雄壮乐曲的前奏。前奏一经响起,所有的音节都不可抑制地喷薄跳荡而出。

  春暖潮涌。广东开始调整布局,列开阵势,拥抱开放的春天。

  在1979年3月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大胆提出了在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

  1979年4月,广东省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在广东试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请求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中央充分肯定了这一富有创意的设想。小平同志还接见了参加会议的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并对习仲勋说了一番载入史册的话:“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边区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谷牧(国务院原副总理):我从深圳回来,向邓小平汇报对外开放、特区建设发展情况。最后我提个问题,我说现在他们叫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恐怕中央要统一定个名。邓小平连一分钟都不到,说就叫特区嘛!下午在中南海我去散步又碰到他了,他说谷牧啊,上午给你讲的记清楚了吧!就叫特区,不要改了。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50号文件,同意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明确提出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出口特区。后来,中央接受广东的提议,把出口特区改名为含义更为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时任国家进出口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的说明。条例颁布实施后,使特区建设得到了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经济特区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开放的大门。四个经济特区三个放在广东,天降大任于斯人,广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探路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国家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需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也注定要历经艰辛,饱受磨难!

  章百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特区,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情,作出这样的决策需要远见魄力和智慧。这里既有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有中央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坚决支持。回过头来看,特区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国内的改革。尤其重要的是特区杀出的这条血路,为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积累了重要而宝贵的经验。

  一春常是风和雨,风雨晴时了无痕。

  走过艰辛探索的经济特区,风和日丽,生气勃勃。

  这些了无陈迹的街道、楼宇和码头,无声地记录着特区人敢为人先、杀出血路的历史,记录着30年的崎岖、荆棘、险阻和磨难。

  1979年8月,蛇口工业区600米长的顺岸码头动工之初,由于采取过去惯用的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每人每天平均只运泥二三十车。承建商便实行奖励政策,即每超额多拉一车奖励4分钱。这样一来,工人情绪高潮,劳动效率明显提高,每人每天平均运泥七八十车,一个月之内为国家多创造的价值达130多万元。

  王金贵(当年特区建设者):实行这个制度之后,工人的积极性非常高,效率最少的都要七八十车,最多的可能都能超过一百车,那就是说效率起码翻了一倍。

  但没过多久,这一奖政策遭到一些人责问而被迫停止实行,理由是“滥发奖金”。小小的“4分钱奖金”事件最终惊动了中南海,中央领导知情后明确批示:发奖金的办法可行。蛇口又恢复了定额超产奖励,并在其他工程建设中广泛推行,大大加快了建设速度,“蛇口效率”由此而生。

  1980年,深圳人率先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响亮口号,这样的口号如今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观念却备受争议。

  开放初期的深圳特区,一穷二白,只有脚下一片荒凉的土地。国家给的3000万贷款,还不够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首先开发的罗湖上步地区光一期工程所需资金最少也要20个亿,这对于刚起步的深圳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创业者们百思之下生出一计,就是出租土地,换取建设资金。

  吴南生(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我们建深圳,没有向国家拿钱。我们把国外条例搬来了,搬来看看,人家都收地租。我们这儿打倒了地主,你又说要收地租,人家就不同意了。后来干脆叫土地使用费,一叫土地使用费,大家觉得很好,很社会主义的样子,你一说地租就不行了。

  从土地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特区的拓荒者初尝了市场经济的甜头,挣到了起步创业的第一桶金。

  这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的住宅小区———东湖丽苑。商人的嗅觉总是敏锐的,当深圳准备开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时,香港商人刘天就第一个骑着自行车来到深圳,拿下了东湖丽苑小区建设项目。

  1980年元旦,深圳的第一块土地出租协议签订后,刘天就的东湖丽苑还没开工,108套还在图纸上的房子就在香港一售而空。

  这个消息,轰动了香港,也轰动了大陆。港资蜂拥而入,国人的担忧和争议也随之而起。

  一些人把特区“土地出租”比作旧中国的“租界”,说“深圳除了九龙海关门口还挂着五星红旗,其他一切都已经变成资本主义的了”。

  经济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

  面对社会上的种种非议和责难,广东省委顶住压力,毫不动摇地贯彻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艰难时刻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代表省委鲜明提出了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下更加放权和排污不排外的方针。

  1982年12月,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刘田夫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开放政策是姓‘社’不姓‘资’”。

  在经济特区艰难发展的每一步,中央都给了广东最大的关怀和支持。

  1984年春,在经济特区创办五周年之际,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深圳、珠海特区视察。

  冷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当时我们知道,正是我们国家处在一个改革开放很关键的时候。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过去五年了,究竟怎么样?特别是1979年决定在深圳建立特区,它究竟实践结果怎么样?所以小平同志他要亲自去看一看。

  一路看到经济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邓小平越看越高兴、越看心里越有底。

  在珠海,他欣然提笔,写下了“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回到广州,他又为翘首以盼的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两个题词,掷地有声,一字千钧。

  广东之行,进一步坚定了邓小平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回到北京,他对中央几位负责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突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

  中国改革开放又走到一个艰难的关口,特区建设再次面临历史性的抉择!

  在这紧要关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又一次来到广东,来到特区,反复强调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

  【邓小平同期声: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动摇不得!】

  2000年8月,在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创办20周年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明确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高度关注经济特区的建设,强调这是一条成功之路、希望之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他又强调指出,要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广东义无反顾地加快推进特区建设和对外开放,以拓荒牛的精神开垦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新天地!

  美国有位学者名叫理查德·弗罗里达,他在通过卫星观察全球夜间的城市夜景时发现,东亚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特大城市,他将其称作“世界新大都”,并命名为“香圳”。这个所谓的“香圳”,实际上指的就是香港与深圳。

  短短30年,深圳这个过去贫穷荒芜的边陲小镇,创造了无数震惊世界的发展奇迹,一跃成为与香港齐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1980年,在全国率先打破“铁饭碗”,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

  1981年,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投标”方案,并以三天一层的惊人速度建起了当时的全国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

  1983年7月,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以向社会公开招股的方式正式组建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发行了中国经济特区第一张股票。

  1985年8月,香港汇丰银行在深圳特区设立分行,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分行。

  1987年12月,全国第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有偿形式在深圳拍卖,拉开了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帷幕。

  2005年,深圳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

  2007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成为中国首个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城市。

  如今的深圳,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每平方公里产生的GDP和税收居全国首位,人均GDP居全国首位,外贸出口总值等居全国首位。

  【特技字幕:1978年—2007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2.70亿元增长到6738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珠海经济特区开全国重奖科技人员之先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生物制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珠海还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整个城市山水相间、陆岛相望、四季葱绿、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被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特技字幕:1978年—2007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2.61亿元增长到882.85亿元,人均GDP突破6万元】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汕头经济特区,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关系,形成了空港为中心,高速公路、铁路为框架的海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电子信息等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成为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

  【特技字幕:1978年—2007年,汕头地区生产总值从10.79亿元增长到850.15亿元,人均GDP达到3万多元】

  经济特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唱着春天的故事,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伴随着经济特区的高歌猛进,广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984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包括广州、湛江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2月,中央授予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

  1992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将广东的韶关、河源、梅州三个山区市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

  一时间,群雄并起,龙腾虎跃。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实行沿海开放区政策,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历史强音响彻整个岭南大地。

  到2007年,广东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14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45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634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超过30%,连续多年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

  广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率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全国的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个特区三个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第四个是在福建厦门,而其中最成功的特区就是深圳。而中国后来的改革除了农村带动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以对外开放来带动内部经济的改革,所以广东是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求广东继续探索前进,不断提高特区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

  新一届广东省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发展,积极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拓展与美加和欧盟的合作、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为中国开放大业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广东经济特区审时度势,着力在“特”字上作文章,探索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深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努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珠海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

  汕头进一步发挥侨乡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

  30年波澜壮阔,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的大潮惊涛拍岸,把广东推向世界,把中国推向世界。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蔚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