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90:梁惠斌平生第一次穿上了皮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08:28  燕赵晚报

  □本报记者 孙会芳 张瑞谦 路其强

  ■新闻连续剧 第十三集主要出场人物:梁惠斌、梁翠霞、梁志斌主要场景:穿着西服逛公园,有了皮鞋成“焦点”……

  (1)牛皮鞋·“布头衣”

  1990年夏,20岁的梁惠斌成了石家庄市第十中学高三三班的焦点人物,原因是他穿上了皮鞋。

  这是梁家四子梁惠斌有生以来第一次穿皮鞋,在此之前,他的脚上一直穿着母亲做的布鞋。

  那一年春,高三三班有一名同学,父母是双职工,给他买了一双猪皮鞋,这让梁惠斌很是羡慕。

  于是,在犹豫再三之后,梁惠斌试探着对母亲说:“我想要一双皮鞋。”出人意料的是,母亲答应了,这让梁惠斌很是高兴。过了没几天,趁一个中午的时间,父亲梁喜文带着梁惠斌去了人民商场。梁惠斌看中了一双牛皮鞋,父亲掏钱买了下来。“那双鞋27块钱。”梁惠斌记得很清楚。

  穿着牛皮鞋上学的梁惠斌立即引起了班级的“震动”,同学们惊呼:“他穿着一双牛皮鞋!”梁惠斌对这双鞋也很珍惜,每天只有在上课时才穿,回到宿舍之后就立即脱下来,放进盒子里。

  之所以如此,一则因为梁惠斌太喜欢这“第一双”皮鞋了,二则因为有一个关于穿的故事他一直难忘。12年前,梁惠斌的二姐梁翠霞也成为过全校的焦点人物,只不过成为焦点的理由,与梁惠斌截然相反。

  1978年,村小学召开全校大会,对学习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梁翠霞左一个奖,右一个奖,连得了好几个奖。当时,学校的奖品是一些笔记本、铅笔盒之类的东西,看到奖品多得拿不了了,梁翠霞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裙子掀起来兜这些奖品。结果,裙子一掀,由花花绿绿许多布头拼成的秋裤露了出来,引起同学们大笑。当时,把梁翠霞羞了个大红脸。

  (2)牛仔裤·新西服

  从1978年梁翠霞穿着布头拼成的秋裤“蒙羞”,到1982年梁家老大梁英芳穿着借来的中山装娶媳妇,再到1990年梁惠斌穿着皮鞋“震动”全班,十几年间梁家在穿着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9年,梁家次子梁志斌考上了中专,每月有了11.7元的助学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国家资助的这十几块钱助学金,梁志斌省着花,每月总能省下两三块钱。1980年年底,梁志斌攒了二十多块钱,考虑到明年三弟梁重阳可能也要去外地上学了,梁志斌打算给三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带着那二十多块钱,梁志斌到了衡水市一家商场,结果一看,差不多的成衣都要20多元一件,积攒的那点钱不够。于是,梁志斌在布匹柜台前买了一块涤卡布料,花了16块多,又买了扣子、挂钩等,找裁缝做了一件灰色中山装,总共花了不到20块钱。梁重阳拿到手,非常喜欢,放了多半年都没舍得穿,直到秋天他考上淮南化工学校去上学时,才穿上了那件中山装。

  “那是我上学期间穿过的最好的衣服。”梁重阳回忆,二哥给他做的那件衣服,他上了两年学,穿了两年,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后,还穿了一段时间。

  1984年秋,梁翠霞也考上了外地的一所中专。一年后回家时,当时15岁的梁惠斌看到二姐穿着一条斑斑点点蓝色的裤子,那布料他从来也没有见过。“有一次,趁二姐洗干净后没穿,我用脸蹭了蹭裤腿,感觉有点硬。”梁惠斌说,他后来才知道,那是一条牛仔裤。

  1985年,梁志斌毕业4年后结婚,妻子冯丽丽花27块钱给他买了一套混纺呢的西服。“那种布料不常见,当时感觉非常好。”冯丽丽说,商场同时还赠送了一条领带,她和梁志斌都不会打,还现场请教了售货员。

  那套西服,梁志斌只有在出席重要场合、有重要活动了,或者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才穿一下。有时出差或者到公园游玩时,也穿上。如果放在今天,穿成这样逛公园,多少会显得有点不伦不类,远不如穿上一套运动装或休闲服合适。但在当时,穿着西服逛公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那一年,冯丽丽还花了二十七八块钱,买了一斤纯毛线,自己织了一件毛衣。第一次穿到单位,就被同事们围住了,大伙儿都说,这纯毛的毛衣就是好。

  (3)自己做·买成衣

  1990年的那双牛皮鞋,如今梁惠斌再也找不到了。那以后的18年间,梁惠斌穿过多少双皮鞋,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只记得,那其中有几百元一双的,甚至有一千多元一双的;有各式皮鞋、皮凉鞋,还有皮旅游鞋。

  这18年间穿皮鞋的感受,让梁惠斌感叹:改革开放了,收入提高了,人们在穿着上也开始讲究起来了,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原来自己做衣服、做布鞋,变成了如今买衣服、买皮鞋。

  梁惠斌说,在改革开放前后,“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对人们那时穿着的真实写照。一般家庭孩子多,一件衣服经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即使很破碎了,也舍不得扔,留着做鞋底用。“我就经常捡哥哥们穿过的衣服,很少穿新衣服。”

  “咱小时候,哪知道羽绒服啊,穿一件母亲做的新棉衣,就感觉很幸福了。”梁惠斌说,“你看现在我这两个孩子,从小就穿羽绒服,蓝的、黄的、红的,有好几件。”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人们穿衣服也就是灰色、蓝色或绿色,无论走到哪个城市或者哪里的乡村,基本上都是这几种色彩。”梁惠斌的妻子狄书英说,当时服装样式简单,颜色单调,人们还没有条件讲究美。“现在你再到大街上看看,是多么的多姿多彩;你再到商场里看看,恐怕你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1990年买的那双牛皮鞋,梁惠斌1993年上大学的时候还穿着。如今,他再也不会一双皮鞋穿好几年了。“原先是‘一衣多季’,如今是‘一季多衣’。你说,这变化能不大吗?”梁惠斌说。

  ■征文·“我的1990年”

  妻子办了“农转非”

  ●田振国

  1990年以前,我家和当时所有的“工农户”一样,妻子和孩子是农业户口,生活在农村老家,我在市里工作,住单位的职工集体宿舍,与家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

  妻子在家一人挑着家庭的重担,拉扯着四个孩子,像个男人一样下地劳动。过度的辛劳和营养缺乏,妻子相继得了肾盂肾炎、颈椎病。

  为了能够照顾妻子,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申请办理妻子的户口“农转非”。那年代,每两三年单位才能分到一两名“农专非”指标,僧多粥少,还要先照顾特殊人员,要轮到自己头上得猴年马月啊?就这样,妻子的“农转非”申请,我是年年写年年没音信。

  1990年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单位的通知,说今年的“农转非”指标下来了,经领导研究,决定把这一名额分配给我。我一阵惊喜,难道好事真降临我头上了?确信这是事实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迅速找到单位的户籍管理员,询问具体办理手续,然后,连夜骑自行车赶回老家。

  开证明、办手续是非常麻烦的,村委会、镇政府、派出所、县医院、市医院不知跑了多少趟,总算办好了各种手续,妻子到家就累倒在床上。

  妻子的“农转非”终于批下来了。我拿着妻子的户口准迁证感慨万千,十年的等待终于成为了现实。

  搬家那天,虽说可搬的东西并不多,但是好多乡亲都来帮忙。大娘、大婶、大嫂们嘱咐妻子:“这些年你在家可没少吃苦受累呀!一个女人不容易,这回好了,到城里好好看病,养养身子。”我们难舍难分地告别了乡亲们,那一夜我和妻子彻夜难眠,感叹我们在将近半百的时候结束了28年的分居日子。

  经过一年的治疗和休养,妻子的颈椎、腰椎病有了明显好转。我们的子女通过高考跳出了农门,在市里有了各自稳定的工作。当我们全家相聚、回首往事的时候,从内心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如今,户口已不再是阻隔城乡的一道高墙,相信不论城市还是乡村,生活将更加和谐美好。

  (请作者到石市中山东路313号新闻大厦11楼领取40.8度新八年十八酒坊美酒两瓶。)

  ■征集

  拿起笔,记忆改革开放的“那一年”

  有奖征文继续进行,期待您的参与

  本报“我的30年故事”有奖征文继续向社会征集。

  我们希望大家能从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讲述30年间某一年度您的亲身经历。由于1990年前的征文已经选定,所以只征集1991年至2008年的故事。要记住,您讲述的不是整个30年,而是其中一年。“我的1991年”、“我的2008年”……也许,您所讲述的故事,就是那一年的主题。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电子邮箱地址:yzwb1223@sina.com;邮寄地址: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13号新闻大厦11楼燕赵晚报时政新闻部,邮编:050011,信封请注明“我的30年故事·征文”。

  【报中读史】

  第一次举办了亚运会

  □本报记者 崔虹 袁媛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翻开1990年的《石家庄日报》,你会发现,那年的大事喜事真是多。当年4月,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转移轨道,这是中国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地完成为国外发射商用卫星的服务。3个月后,中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发射成功,这使中国的运载火箭系列增加了新的品种,表明中国已经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9月22日至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也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

  距亚运会开幕还有20天,9月2日,《石家庄日报》就用多半个版的篇幅介绍了我省参加亚运会的选手:“小飞鱼”钱红、跳远女将刘淑珍、武林高手刘振岭、“世界足球小姐”孙庆梅等;半个月后,该报又以《圣火牵动万众心》为题,记录了“亚运之光”火炬在省会传递的盛大场面。亚运会举行期间,《石家庄日报》每天都为读者传递着最新消息,除了介绍第二天的赛程,还对比赛中的花絮、奖牌总数等进行及时报道。

  除了亚运会,那一年,广泛吸引大众眼球的还有一个新鲜的词汇——股市。当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发射运载火箭、举办亚运会是国家的盛事,而“把省会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城市”这一目标的提出,则是石家庄的一件大事。据当年11月16日的《石家庄日报》报道,我省提出,要经过“八五”和“九五”10年的努力,真正把石家庄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功能齐全、服务良好、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随后,全市各行业迅速行动起来,《石家庄日报》也通过“增强省会意识 争创一流工作”、“最重要的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栏目,全面介绍了省会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努力。

  1990年大事记

  7月6日 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创建省会第一所老人公寓,7月底正式向社会开放,接受社会各界老人入住公寓。

  12月24日 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石家庄市被评为“卫生城市”。

  ■“精英”之路(十三)

  自强路上

  演绎自强人生

  ●江枫

  放下铁饭碗,走向大市场,翟志海毅然辞公职,凌云志愈挫愈高远。春节前到炮市摆炮摊,怀理想从头再开始。不料,几天后炮市爆炸,众人奔逃,火海四起,烟雾弥漫,翟志海几乎绝望,感叹又是一劫。许是天意怜取有志者,炮市炸到摊前戛然而止,他惊魂初定,预感此乃好兆头也!半月下来,赚取700余元。是年7月11日,翟志海创建的“祥和居”顺利开业,位于火车站附近,地点在自强路。从此,自强路上演绎自强人生,祥和居里营造祥和氛围。多年创业终于有了根据地,历尽艰难终于可见柳暗花明。独一无二的风格,格外鲜明的特色,周到热情的服务,引起顾客青睐。开雅间,请歌手,人气指数升高,文化气息浓重,卡拉OK引来人山人海,专业歌手惊起掌声阵阵……

  【学者视角】

  快乐吃喝浮世绘

  ●赵新月

  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深圳开设首家餐厅,这之前肯德基在北京正式开业,西餐也早已登陆中国。这些洋荤与传统饮食文化一起,在过去的30年里,勾勒出一幅快乐吃喝的浮世绘,诠释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全部饮食思想。

  钟鸣鼎食,饕餮盛宴,乃30年来一大奇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铺陈,有权、有势、有钱、有闲、有趣味的阶级,出于示尊、享福、夸富、务名、猎奇等诸般目的,吃出了中国食文化史上畸形的光彩。虽然你可以大骂朱门酒肉臭,但仔细想来,那也是以国力强盛为后盾的,就连杜甫的时代尽管国运开始由盛转衰,但帝国的光芒依然刺眼。30年大款竞富的消息层出不穷,可以看作是穷奢极欲,也可以看作是与饥馑告别后的矫枉过正。就连咱老百姓也围着一口锅不知吃啥喝啥大伤脑筋,何况有钱人?

  反对大吃大喝,主张节制饮食,既是自古以来清正之士的训诫,也是计划年代果腹犹难时的纪律,更是改革开放后多数百姓恪守的规则。黄永玉写有一本书《比我老的老头》,讲述他和那些老头们相遇、相识、相知的故事,书里谈到的老头有: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等,央视《大家》栏目采访黄永玉,主持人拿这些老头发问,不料黄永玉说:“都死了,吃死的。”主持人诧异,黄永玉解释说:“的确是吃死了的,他们太爱吃了,走到哪,都是吃呀喝啊的,他们太专注吃了。”主持人说,“那您觉得吃没那么重要了?”“当然,吃喝哪有那么重要啊,吃饱了就行!”

  30年来有些人吃饱了还不行,但又不想吃死,于是要努力吃出健康。自古以来,本草家(医学家)的饮食思想,贯通了整个中国医学史、饮食史。从《皇帝内经》、《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食物本草》,不断将饮食养生的思想向民间渗透。奈何改革开放前,吃饱都难,谁还会理会养生呢?改革开放后,本草家大受欢迎,前些年洪昭光的健康讲座风靡神州,几乎人手一册;《人体使用手册》遍及华夏,引导人们如何使用身体上的每一个部位包括嘴巴。这是一个几乎把所有的食物都看作药品的时代,本草家的影响力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素食主义也开始复兴。本来,历史上的素食者不外乎过于贫穷者、方士、道士、僧人,而今老百姓富裕了,不少人却加入了素食者的行列,大有渴饮露、饥餐英之隐逸遗风,在素食文化圈里自在逍遥,尝尽人间仙草。

  同时,美食者诞生了。他们曾经是被批判的对象,是寄生的阶层,如今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品来品去,品读美酒佳肴,也品读盛世滋味。

  孙中山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孙先生此言不无讥讽,但也道出了中国饮食文化之所向披靡。改革开放30年,中国菜泽被五洲四海,遣欧赠美还东国。国人更是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一路吃来,把五千年饮食文化吃出了百般花样。

  俱往矣,数会吃人物,还看今朝!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