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朔:有比他更流氓的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1日15:03  南方周末

  更多的人没什么学问可做,或者也不想装,发现有一种姿态最合适,那就是不跟你玩正经的。但是,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满足对1980年代百家争鸣的情状心怀幻想的知识分子呢?学界深表忧虑,王朔则回以讥讽。其实他大可不必忿然,与其说是在说他,不如说他们是在担心自己,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感到焦虑。

  

王朔:有比他更流氓的

  王朔 本报资料图片

  第一次读王朔的小说是在1986年,《橡皮人》,故事是“从我的第一次遗精开始的”。那时候王朔大概还登不了《收获》这样的大雅之堂,小说都发在《啄木鸟》之类的通俗杂志上。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中学生,在读过莫言、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之后,我就没把王朔小说当通俗文学,我知道这是一种新写法。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都把王朔归类到先锋作家群中。到了1988年,王朔的四部作品,《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轮回》以及《橡皮人》齐刷刷地被改编为电影,弄了个“王朔电影年”。米家山、夏钢、黄建新和叶大鹰这四位导演,肯定不是把它当通俗作品来拍的。事实上,这些电影有很强的实验性,很多电影院都没打算放映。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意识到它们在大学生中的商业价值,就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和几家电影院谈,包场炒票,挣得了我大学时代最多的一笔外块。

  当时,1980年代先锋文学也很畅销。不过,王朔真正进入大众市场,造成洛阳纸贵,是从1990年开始的。从技术层面看,王朔提供了不少商业炒作的由头,比如中国第一个谈版税的作家,第一个年纪轻轻就出版文集数卷的作家,写出了国内第一部长篇电视室内剧《渴望》,第一部系列电视喜剧片《编辑部的故事》等等。同时,王朔也造就了,或者说幸运地遇到了葛优、冯小刚这些影视圈的“门下走狗”,忠心耿耿而又创造性地把王朔风格发扬光大,并且不可救药地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终身任务。

  众所周知,技术只能谋事,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英雄要靠时势造就。王朔在骂港台“四大俗”(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时,说“我们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创作”。他说的正是1980年代,他自己只是属于这些支柱中一份子。但是在1990年代,王朔发现“现在都萎缩了,在流行趣味上可说是全盘沦陷。这个问题出在哪儿,我不知道”。他说这话是在骂金庸,但是我借来想说,正是当年一起红火的别的玩意的萎缩,成全了大陆文学中王朔的一枝独秀,而且我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经过1980年代的文化狂欢之后,1990年代初期社会空前压抑,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有些人跑去做学问了,或者假装做学问,出现后来所谓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更多的人没什么学问可做,或者也不想装,发现有一种姿态最合适,那就是反讽、调侃,不跟你玩正经的,我早把你看透了,少他妈跟我来那一套……大家发现王朔作品提供的正是这些东西。

  边缘人生,民间话语,颓废气息,反叛精神,自我认同,拒绝崇高,道德虚无等等,评论家们从王朔作品中读出了很多精神内涵。但是,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满足对1980年代百家争鸣的情状心怀幻想的知识分子呢?于是,王朔的另外一些头衔,“痞子作家”、“流氓文学”也被不断地重复,并且产生较大的回声,在 1990年代中期,演变成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学者王晓明等人,以王朔作为靶子,对道德堕落、人格萎缩、批判精神缺失、艺术创造力贫乏等等深表忧虑。王朔本人对这场讨论不以为然,连讥带讽,其实他大可不必忿然,与其说这些人是在说他,不如说他们是在担心自己,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感到焦虑。

  2007年王朔复出之后,在媒体的恶炒中,他变成活脱脱一张愤怒的中年嘴脸,见人就骂,啥事都看不惯。不过这一下很多人都明白了,他其实并没有那么不正经,也没有那么“后现代”。跟那些真正堕落的文人相比,他甚至显得有点过分正经了。这时候再回头看去,年轻时的王朔是多么的纯情。从他的《我看金庸》、《我看鲁迅》等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乃至文字有一些执著到迂腐的梦想。至于他的为人,想必大家都已经放心了,我甚至觉得,迟早有一天他会成为慈善家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