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4%CPI涨幅连降7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1:38  新京报

  本报讯 (记者李静睿 李媚玲)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

  食品价格

  涨5.9%,涨幅回落2.6个百分点

  这是今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连续第七个月回落。至此,CPI涨幅从8.7%的峰值回落到2.4%,达到22个月以来的最低点,在本轮经济数据下行中,首次回落到3%这一国际通行的经济通缩警戒线以下。而且,11月的CPI结束了中国此前连续23个月的负利率局面(当前基准利率为2.52%)。

  从各项分类指标来看,食品价格继续引领CPI同比涨幅回落。11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下降9.3%,降幅比上月扩大8.1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5.8%,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

  居住类价格

  涨1.1%,涨幅回落3.5个百分点

  此外,非食品价格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3.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大幅回落。11月,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对此,平安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孙方红称,预计未来的一段时间,CPI仍将维持比较低速的增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11月CPI回落速度是2001年以来最快的,预计CPI将在明年一季度末进入负增长。

  交通银行研究部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预计未来物价将继续保持下降态势,12月CPI增幅可能降至2%以下。

  ■ 原因

  需求放缓 物价涨幅回落

  昨日,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导致中国物价涨幅迅速回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减轻。其次,供求矛盾的转化导致价格涨幅回落。伴随着前期投资形成的产能释放、以及需求增速的放慢,越来越多的商品从供求平衡和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价格涨幅开始放慢甚至下跌;这在钢铁等投资品以及猪肉等消费品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

  三是,流动性从泛滥转向收缩,加剧了物价下跌,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物价涨幅的变化,去年10月份以来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物价的累积影响开始显现。

  李慧勇表示,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也双双出现放缓,这都压低了CPI增幅。

  ■ 影响

  CPI回落有利民生“保增长”

  11月我国CPI同比涨幅从10月的4%回落到2.4%。此前一天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涨幅也从6.6%回落到2%。

  北京大学蔡志洲博士认为,11月份PPI和CPI同创新低,多少超出预期。这一方面显示需求降低、通缩风险加大,另一方面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也为“保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CPI涨幅的回落,对于改善民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PPI涨幅的回落,说明我国经济供求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影响值得高度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张立群说,“从现在来看,物价上涨压力明显消退,应当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保增长上。”

  ■ 前瞻

  负利率结束 降息空间增大

  11月的CPI结束了中国此前连续23个月的负利率局面(当前基准利率为2.52%),也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李慧勇分析,未来12个月,央行可能降息108个基点,至2010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将降到0.9%,贷款利率则降到3.96%。

  关于中国是否将进入通货紧缩期,理论界存在较大争议。李慧勇认为,预计2009年的CPI涨幅将为-0.2%,“假如以物价负增长作为通货紧缩与否的标志的话,那2009年中国就将进入紧缩期”。

  但是,国信证券昨日则发布报告表示,市场担忧CPI的快速下行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但“这是没有多大必要的”,报告指出,几个主要经济体最近几个月纷纷向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中国从2009年开始将启动4万亿元投资计划;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并没有在CPI上得到体现,是因为美国、欧洲和日本这几个经济体都仍在去杠杆化过程中,而同时信用成本急剧攀升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因此,一旦去杠杆化结束,世界经济趋于稳定,2009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将随之而起。

  央行之前也曾两次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立足于近期防通缩,长期防通胀。

  综合本报记者 李静睿 李媚玲 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