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人40余年账本看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2:09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李 保健 郭鹏

  62岁的张久存老人家住方北村,是个地道的“老石家庄”。1964年,年仅19岁的他为了弄清一年花销多少,开始造册记账,一记就是40多年。时至今日,老人已经记了40多本账。账本上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支出项目、消费金额,不仅折射出一个普通家庭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且也见证了我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我家藏着老账本”

  12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方北村的张久存老人家。听说记者是为他的账本而来,老人回屋抱来了一个纸盒,里面整齐摆放着一些小册子。记者看到,这些账本虽然有些纸张已经发黄,但全都保存完好。记者拿过这些账本后发现,最早的账本可以追溯到1964年,最晚的目前还在使用。

  翻开每本账本的第一页,映入眼帘的都是四个大字“量入为出”。老人解释说,这四个字就是他记账的原因。1964年,当时年仅19岁的他还在村里生产队挣工分,一年到头算下来,勉强才能挣100多元。当年他花费162元购买了一辆自行车,随着外出机会的增加,花费也开始多了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得交停车费了,为了看看一年下来我到底得花多少钱,心里琢磨着干脆记账吧。”就这样,老人开始在账本上记录自己的花销,而且一记就是40多年。

  ■家庭花销折射生活变化

  记者阅读这些账本发现,这些看似琐碎的花销项目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支出,更体现着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老人说,刚开始记账时,收入有限,花费项目很少,除了洗澡、理发外,买电影票就算是很奢侈的花销了。当时,每天花费项目不过一两条,而且大都以分为单位计算。到了改革开放的1978年,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豆腐、牛肉、油条、烧饼都成了时常可以看到的项目了,而日历本、花瓶甚至整条的香烟都敢买了,仅是一个月,家里就花费了216.28元,远远超过了刚开始记账时一年的花费。

  ■记账成了“幸福的烦恼”

  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老人一家不仅搬进了宽敞的楼房,生活消费项目更是花样繁多。以去年账本上逛次超市为例,苹果、香蕉、饮料、咖啡、豆奶、鸡翅、鸡腿、罗非鱼……一天的花费就有190多元,足以跟过去一个月的全部花销相比。去年搬进新楼房时,家里不仅花费数万元新添家具、电器,还把鱼缸等新支出项目也纳入了账本。除了满足生活的物质消费之外,每年花费数千元旅游也成了家人的习惯。

  “过去没钱花,天天盼着能记账,现在不一样了,一天就要买这么多东西,都有点记不过来了。”老人表示,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记账对他来说反而成了“幸福的烦恼”,但他肯定会一直坚持下去,“这些账本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每次翻看这些账本我就会提醒自己,日子过得再好也得勤俭节约,不能忘了过去。”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