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顾海南经济史:啃掉“烂尾楼”走出泡沫阴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6:50  南海网

  房地产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一说法在海南经济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省之初,由于空前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入,海南房地产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于1988年-1989年和1991年-1993年连续掀起两轮高潮。海南经济也因此超速发展,1992年GDP增速达到41.5%,1993年增速高达20.6%,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可惜当时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发展几近放任自流,资本贪婪本性导致大量远超实际需求的盲目投资,让绝大多数资金和土地陷入房地产市场,工农业等支撑产业未获得足够资源而与发展良机擦肩而过。

  1993年,中央宏观调控一出手,海南留下了遍布全省的“烂尾楼”。

  据原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林克昌回忆说,当时全省烂尾楼数量多达603宗,原报建面积达1631万平方米。泡沫破灭还留下另外两大痼疾,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无人问津,被圈占而长期闲置的建设用地达2.38万公顷。此外,烂尾楼沉淀的银行资金高达430多亿元,加上各类社会资金沉淀总量达800多亿元。与满目疮痍相伴的,是海南经济长达数年的“死寂”。

  决策层开始寻找海南经济脱困之道,其中一个重要落脚点便是如何盘活数量庞大的“烂尾楼”。1998年12月,朱镕基总理来海南视察工作时,决定把海南作为全国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的试点。这成为海南房地产走向盘活再生的里程碑,也让海南经济看到了复苏的曙光。

  在每一幢烂尾楼后面,几乎都有一个资金黑洞,一团债务乱麻,还有数不清的人情关系和利益较量,要想攻克这些痼疾谈何容易。199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建设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制定的《处置海南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海南迅速利用经济特区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操作上的创新,出台了一系列强硬但符合实际的政策,使政府、银行、企业、法院4个轮子一齐转,力图让海南烂尾楼新生。

  1999年下半年,林克昌调任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主要精力用于协调推进烂尾楼处置工作。尽管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他与烂尾楼的“缘分”,还是整整持续了8年。“这是一场历时8年的大硬仗,每一栋烂尾楼都是场攻坚战!”林克昌举例说,位于海口龙昆南立交桥旁的烂尾楼美华大厦,债权人多达28人,债务量高达7.3亿元,先后遭到岛内外8家法院的反复查封,处理时曾经多次流拍。

  2000年11月10日,随着拍卖师一声槌响,海南省首次拍卖烂尾楼。海口市沉睡了6年的海星大厦以3000万元人民币被新主人买走。2个月后,三亚市三亚湾海角丽园的3幢烂尾楼别墅在爆炸声中被夷为平地。这南北呼应的两响石破天惊,标志着海南多年来一直处于僵局的烂尾楼处置终于出现了重大突破。

  实质性的启动引起了国内外实力财团的关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企业,纷纷派员飞往海口、三亚收购烂尾楼。随着时间的流逝,海南人民惊喜地发现,那些“千疮百孔”“呲牙咧嘴”的“城市疮疤”,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少,逐渐被靓丽的新建筑、新广场、新公园所代替,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与烂尾楼日渐消失的同时,海南经济经过漫长的恢复期,终于回到了正轨上。从2003年开始,海南的GDP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彻底走出了房地产泡沫阴影。

  2008年1月7日,新华社播发消息——《海南“烂尾楼”基本消失》。文中提到,海口市滨海大道上昔日一栋银行的“烂尾楼”,如今变成了海口的“地标”建筑——45层的天邑大厦。它的主体结构日前已“封顶”,以198米的高度,成为海南第一高楼。

  16天后的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传出了另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07年海南经济同样攀上了“第一高度”:GDP达到122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2.42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6.8%和49%。(本报海口12月11日讯)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