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软实力 硬道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6:59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宋弢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强” 的著名论断。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首次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

  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的主题是发展和增加国家总实力的话,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软实力的打造。发展是硬道理,而提升软实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样也是硬道理。

  这在山东实践中得到了清晰验证:30年精神文明的大发展,为我省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既是我省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强力支撑,也是构成山东总体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定位全局的软实力提升

  “任何一项社会事业的背后,一定会有一种无形中极其有力地支撑着这项事业的精神力量。”——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一个经典论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处于30年大变革中的山东,巨大的发展成就本身就包含着精神文明的大发展。物质方面硬实力的提高与精神层面软实力的强化,是同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省委党校王培芝教授将我省精神文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989年的探索阶段,按照中央的部署,我省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及文明礼貌月活动;1990至2002年为全面创建阶段,城市的文明单位、农村的“ 十星级文明户” 等文明创建活动延伸至全社会并形成长效机制;2003年以来为品牌打造阶段。2005年省委启动了“文明山东”大品牌建设,在代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最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首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青岛、烟台“花开两枝”。

  对这一发展脉络,省文明办副主任迟云这样总结:山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与全省整体发展水平相一致,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来展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越来越被定位于从全省发展全局的高度来推进,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这从“文明山东”的创建中可以得到直观的体现:省委确定的“ 文明山东” 建设总目标,是“打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显然,这里的文明山东建设,说是整体发展的“牵头工程”也不为过。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指标,涉及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党政效能、治安生态等全方位指标,实为城市整体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最高荣誉体现。 因此,我省在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中的佳绩,正是我省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真实写照。

  省内学者包心鉴认为:改革开放带给山东精神领域的最大改变,是激发起全社会的效率追求。这是山东跻身发展前列的“原动力”。而山东精神文明建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始终强化了这种“原动力”:早在1982年5月,全省商业系统开展了最佳商店、营业员评选活动。这是当时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与此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实践活动一样,无不蕴含着效率追求的“潜台词”。东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旨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青岛品牌建设指向城市竞争力提高… … 这一系列活动无不是在着力营造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结论很明显:30年来的山东,是一个大变革促动思想巨变的时代;而思想巨变也反过来强劲地引领了社会巨变——这是30年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

  淬炼中的文化优势

  良好的道德生态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参与竞争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优势,也是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永恒主题。

  30年里,突出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对新时期山东精神山东人的塑造,既体现着山东精神文明建设最亮丽的特色,也见证了山东打造文化优势的成功探索。

  1981年12月,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突出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这个残疾女青年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震憾了全社会,成为伴随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最为耀眼的全国典型。

  其后近30年,齐鲁天空群星璀璨:孔繁森、王乐义、韩素云、许振超、王廷江等先进个人;济南交警、青岛微尘、海尔精神、胜利精神、沂蒙精神、东营诚信建设、莱州“三德工程”(孝德、诚德、爱德)等先进群体和典型经验,无论数量之多、 涉及领域之广,还是影响之大,都在全国首屈一指。

  作为时代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山东的先进典型,承载着丰厚的齐鲁传统文化,凝聚着闪光的时代精神,代表着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大批先进典型的树立,对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导向、感染和鼓舞作用,其意义是怎样评价也不过分的。

  对此,省文明办的宫松章用形象的“倒推法”作了强调:回顾30年,如果把这些先模人物和群体悉数抹去,我们的社会风尚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高度,山东改革开放的总体成就会立时黯淡许多。

  与典型树立一脉相承,适应时代需要,我省开启了“山东精神”建设工程,2007年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这意味着,把山东精神置于齐鲁文化优良传统和当今人类文明大潮流中加以把握和定位,增强齐鲁儿女的人格魅力,已被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阶段,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由齐鲁文化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淬炼而成的山东精神,已成为新时期山东人的强固支柱。

  以下方面印证了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果:这里是全国最平安的地区,是全国文明单位、文明城镇最多的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在全国名列前茅……齐鲁大地,正被建设成为投资创业的沃土、享受生活的乐园。

  同时,山东文明形象的提升,也使得“山东精神山东人”走出齐鲁,成为全国公认的精神文明品牌——

  —2007年11月,浙江金华,为救一个投江女孩,一位 28 岁的军人永远沉入江底……他就是来自山东的孟祥斌;

  2003年,当“非典”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齐鲁儿女的鲜血,源源不断地流向祖国的心脏;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由日照10名普通农民组成的“史上最牛救援队”抒写的侠义大爱,在国难中再次彰显山东精神的光荣与骄傲;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山东精神文明的品牌叫响全国的同时,也不断增强着山东的美誉度,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齐鲁大地特有的文化优势。

  精神与生活品质的空前提升

  一个地区的总体实力,只有当民众得到实惠才能够真正“变现”。打造精神文明的软实力,落脚点必然在于人民群众精神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上。

  山东30年的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硕果累累,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和利益入手,从具体事件抓起,从薄弱环节抓起,从群众关心的事抓起,是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之一——

  —“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让“五讲四美”在人们心里生根发芽,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为之一新;

  “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的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使全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活动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友爱和谐;

  ……

  王培芝教授这样总结:在山东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实践主体。可以说,文明创建同时也是我省最大的民心工程,这正是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实效和产生广泛示范效应的根本原因所在。 齐鲁大地上的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在潜移默化地生长着一种与全方位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时代意识和世界理念,人们更加习惯接受世界主流文明,以现代理念来丰富、完善自己。

  迟云结合亲身体会作了令人心服的比较:改革开放之初的 80年代,连听邓丽君的歌曲都要小心翼翼;在单位里一不小心还会被“ 扣” 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帽子”。而现在,这种情况早已绝迹。生活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大力弘扬、人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热情、参与程度的极大提高,全社会道德体系的调整和宽松、精神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多彩……不必费心寻找,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已完成了难以置信的改变,精神和生活品质得到了空前提升。

  显然,这种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的巨大提升,在齐鲁大地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它的意义,不仅使9000多万山东人民得到了空前的思想解放,而且为齐鲁大地继续前行积攒了强劲的力量,这正是山东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希望所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