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继续敢为人先,永远前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8:12  南方日报

  

继续敢为人先,永远前进
林若(左一)与时任海康县(今雷州市)县长陈光保亲切握手。本报记者梁宇摄

  晴空如洗,海风温和,蕉林蔗田一望无际。

  这是12月8日的“广东省包产到户第一村”———湛江雷州市北和镇潭葛村。

  这一天,原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若,在省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不远千里来到当年广东农村改革出发地。

  1977年的冬天,时任湛江地委书记的林若坚决支持海康县(今雷州市)县长陈光保、潭葛大队党支部书记吴堂胜在这里掀起的包产到户,迈出了广东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31年后的今天,林老在这里深情寄语广东:继续敢为人先,永远前进。

  老书记,又来了!

  汽车从广州出发,一路直奔潭葛村,这个广东农村改革的始发站。

  “老书记的车离我们还有多远?”一路上,湛江方面询问老书记车到何处的电话不断打来。长达400余公里的路程,似乎显得是比31年的时间还要漫长。

  1977年冬天,海康县北和公社潭葛大队试验推行联产承包,主政湛江的林若坚决支持,广东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人们从此记住了林老支持农民改革的坚定神情。

  这是一场久别之后的再聚首。

  潭葛村,抽烟袋的老汉、正在收割甘蔗的青年、背着书包的小孩,无数村民怀着朴实的感情拥了过来。没有簇拥的鲜花,也没有震耳欲聋的鼓乐,有的只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无限的激动。

  “老书记,您终于又来了!”林老麾下的得力改革闯将,如今已年愈六旬的吴堂胜、行走不便的陈光保,紧紧握着林老的手久久不放。历经30年改革开放的友谊,在这里化为无法表达的深情,一句简洁有力的问候。

  名副其实的先行一步

  老书记的到来,把陈光保、吴堂胜的思绪拉向了那个激流岁月。“别人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是纪念改革开放31周年。农村改革,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先行一步,比小岗村还要早一年啊!”

  包产到户改革之前,地处雷州半岛西南沿海的潭葛大队,生产长期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1977年11月冬种时,吴堂胜决定在北和公社潭葛大队南村第五生产队搞试点,迈开包产到户的第一步。

  吴堂胜忆起了197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那天有省领导和海康县农村干部的座谈会上,吴堂胜专门汇报包产到户情况,当场被扣上了“不合方向和路线,要追究责任”的帽子。

  “尽管林若书记不能公开支持,但他一直暗中鼓励我们先行先试。在1979年的地区三级干部会议上,书记就肯定了我们大队的增产经验。这在当时可是方向性问题,有犯路线错误的风险。”吴堂胜说。

  1980年3月,陈光保被点名参加全省农业工作会议,被批为路线错误。陈光保当场“顶牛”,要求去找邓小平反映情况。最终,在湛江地委的支持下说服省领导同意在落后生产队搞包产到户。陈光保也因此获得了“血性县长”的称号。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1980年上半年,湛江率先允许各地试行包产到户,尽管当年下半年中央下发的75号文件只允许贫困的“三靠队”包产到户。1980年底,湛江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包产到户,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局面开始出现在湛江农村。

  要继续敢于冒险改革

  这场改革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和命运。改革开放至今,潭葛村民不仅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还培养了一百多个大学生,以书画人才辈出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书画之村”。

  陈光保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雷州人民开荒70万亩,扩大耕地面积近七成。特产农业种植获得很大发展,今年甘蔗可产420万吨,造林可达150万亩,珍珠5吨,对虾8万亩,北运蔬菜18万亩。工业也获得很大发展,建成9间大糖厂,每年产糖30多万吨,今年可产40多万吨;菠萝罐头厂15间,木片厂40间。

  目前,当地正准备创办一系列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并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农地的科学合理流转,以承包或股份制发展香蕉等种植基地,发展新型农民合作。

  站在“广东省包产到户第一村”纪念石碑前,雷州半岛平原一望无际的蕉林、蔗田展现在眼前,回忆起当年改革的点点滴滴,林老颇有感慨地说,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发展,符合农民意愿,理顺了生产关系,实践证明当年的“冒险”是十分值得的,他若有感触地在潭葛村写下:“敢为人先,永远前进!”

  ?侧记

  一代改革先行者

  的思想底色

  在陈光保家的客厅里,一头银发的林老,静静地听着陈光保、吴堂胜的回忆,和人们一起重温那段激流岁月。

  这位已经84岁的老人,在1950年代初亲身参与中山土改。并在约30年后在湛江推行包产到户,点燃了广东农村改革。又是30年过去了,广东农民、农村和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集体经济体制正在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发展出一种新型农民合作机制。睿智而少语,重温改革激流,他的心情或许既复杂又平静。

  而力挺包产到户的“血性”陈光保在该县1979年全县公社书记会议上,他不仅力主包产到户,还要求允许公牛私养、包船到户、私人开荒,农民剩余劳动力要能工则工,能商则商,能副则副。最后,他以一句“以上讲话,若有错我负全责”收尾。

  吴堂胜和自己的父亲先后担任大队支部书记,一个是省里的劳模,一个是县里的先进。前后带领群众奋斗了很多年,流了不少汗水,然而在“文革”左倾错误的影响下,该村在包产到户前却是一穷二白,群众缺吃少穿。他说,“我一家两代都是大队书记,勤勤恳恳为群众做事,但农民却吃不饱饭。看到群众吃不饱挨饿,我心里很难受!”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么,或许可以说,坚定地反对“文革”左倾错误、推进改革,坚持实事求是,就构成了这一代改革先行者的思想底色。

  本报记者周志坤通讯员李满清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