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开慧乡:“包干到户”开湖南先河

  

开慧乡:“包干到户”开湖南先河

  在开慧乡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越来越多农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看,站在自家的小洋楼前的韦自球,笑得多开心 。刘祥 摄

  

开慧乡:“包干到户”开湖南先河

  借助机械工具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开慧乡村民连连感叹新农村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祥 摄

  开慧乡位于长沙县的北部,是杨开慧烈士的家乡,而这片诞生了一大批共和国革命先烈、人杰地灵的土地,也是湖南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的地方。

  开慧乡竹山村曾被誉为湖南“小岗村”,30年后的今天,其已经与高山村、葛佳山村合并为葛佳山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响彻三湘大地之际,笔者来到了湖南“小岗村”的土地上,重温农村土地改革气息。

  放眼四望,葛佳山村一排排楼房矗立在水泥路旁,昔日的农民在毛巾厂、化工厂和锻造厂当上了工人,村里的不少土地都已成功流转,成为了长沙市现代农业十大标志性工程——湖南金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优质稻签约生产基地。敢为人先的开慧人,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前沿,逐渐实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角色转换。“我们的梦想,就是成为湖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开慧乡有关负责人表示。

  “包干到户”让粮食第一次有了结余

  30年前的开慧乡,农民在田里干一天,按照工分来算还不到两毛钱。粮食产量上不来,误工、怠工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低,群众温饱问题并没有解决。

  “再把农民捆在一起吃‘大锅饭’,非饿死人不可。”1979年,开慧乡竹山村张家塝村民组队长缪立亮和几个为头的村民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把田分到农户,包干到户! 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张家塝村民集体忙完早稻的收割后,借着夜色,队长缪立亮和几位副队长、会计等在一农户家的煤油灯下商量,决定从晚稻开始,大家就“各自忙各自”的农田。

  接下来的那一个春节,张家塝人吃上了饱饭。随后,“包干到户”悄然在竹山村推广。很快,得知消息的开慧乡其他村落也纷纷效仿,开慧乡成了湖南首个“包干到户”的乡镇。

  “1979年还算风调雨顺,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家里第一次粮食有了结余。”在开慧乡的一家农家乐——板仓山庄里,58岁的吴光明说起30年前的“包干到户”,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开慧乡竹山村,是湖南的‘小岗村’,也是它大胆迈出了湖南农村土地改革的第一步。”吴光明说。

  张家塝人所进行的“包干到户”,就是将田分到每家每户,分多少田就交多少农业税和公粮,并按每家每户地的多少来分农具,耕牛就按牛的能力来分耕地的任务,只有抽水机是公用的。“没有后来责任制分得那么细致,大家开始自己种晚稻,不过种子是组里提供的。”吴光明回忆到,当时的大包干是在人民公社眼皮子底下实行的,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公社领导都不知道这回事。

  张家塝人冒着巨大风险,悄悄搞起了“包干到户”,现在说起来轻松,但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竹山村隔壁的开慧村现任党支部副书记缪新桂回忆,当时他们听说竹山村搞了“包干到户”,开慧村也想把田分下去,但没想到阻力很大,不仅来自公社领导,还来自村民。“村子里有个老头子坚决不同意分,闹得很凶。”缪新桂说,村里带头搞“包干到户”的人为此都伤透了脑筋,但绝大多数人都要求分田,他们轮番上阵,最后还是做通了那名老人的工作。

  缪新桂家当时有五口人,一下子就分到了八亩田,缴纳完一亩65公斤的征购粮后,全家第一次吃饱了白米饭。

  从责任制到土地流转,农民生活节节高

  如果说“包干到户”开启了开慧乡村民生活新的一页,那么,随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让村民们品尝到了更多甜头。

  “搞责任制后,我家分到了4亩田,当时种田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在开慧乡政府的对面,62岁的韦自球正在家门前忙着挑土铺路垫坡。1983年,以土地“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长沙县轰轰烈烈推行。韦自球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自己和周围的农户放开了手脚发展农业生产,他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因此逐步好转。靠自己的双手,韦自球夫妇将3个子女全部培养成了大学生,3个孩子一个在银行,一个在经商,还有一个是公务员。孩子们都外出了,韦自球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小洋楼。

  农民生活好了,对土地新的经营模式也应运而生,近年来,一些农民开始将土地转租出去,发展现代农业和农庄,而农民既是土地所有者,也是新农庄的工人。采访中,笔者就了解道,今年,葛佳山村、枫林村与金粮合作社合作,采取订单农业的合作方式,共同组建金山粮油开慧有机优质稻示范基地,通过这种土地流转,种粮的事不再由农民负责,而是由金粮合作社派专业人员自行种植、收割,仅在农忙时雇用部分村民打零工,并按天计酬。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新的现代农业新模式紧密控制了粮源,杜绝了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种粮的差异性,也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未来5年内,仅金粮合作社就计划在长沙县发展总面积达30万亩的优质稻基地。

  在开慧村的田间地头,缪新桂指着道路两旁的大片农田告诉笔者,以前这些田都种水稻,通过土地流转,从今年开始就种上了蒜苗,现在已有产品上市,价钱还不错。据介绍,今年该村成功引进马王堆蔬菜批发商来种植有机商品蔬菜,现已发展核心基地面积450亩,带动农户发展420户,使300名农民就地就业。缪新桂表示,接下来他们会把发展优质蔬菜,尤其是有机蔬菜作为未来5年农业产业的主攻方向,争取发展到500亩以上、专业种植户100户以上的规模。

  “ 新四条”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978年开慧乡人均纯收入只有123元,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4000元,增长近33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71.53元,比1978年的108元增长26.51倍,年均递增12.1%。”开慧乡党政办的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开慧乡已经逐步由农业乡镇向特色工业乡镇转换,纺织业、家具业、产业加工业、湘绣业、包装和锻造业成为了主导产业。李氏家具、丰元锻造、开慧毛巾厂年产值都超过1000万元以上,企业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为农民增收达到1500万元以上。

  “从京珠高速下来不远就是开慧乡,开慧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已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目光。”开慧乡的负责人介绍,30年巨变,开慧乡从一个落后的穷沟沟变成了众多本地和外来投资者看好的码头,当地不断加快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14个企业和项目,其中规模工业2个,一些传统行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相继落户,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通过“旅游兴乡,产业富乡,农林美乡,文明立乡”的新四条发展思路,使该乡的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了解,该乡今年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000多亩,全乡发展优质稻1500亩,其中蓬莱仙米种植品种为开慧乡独有。此外,花卉苗木、油茶和茶叶、蘑菇、野菜、西瓜、甜瓜等传统优势农业项目也成为未来开慧乡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前不久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开慧经贸旅游文化周上,地方味十足的乡镇经贸文化周成为开慧乡推广自我品牌的盛会。开慧乡,正逐渐展现其巨大的潜力。

  回想30年前,开慧乡成为湖南第一个试水“包干到户”的乡镇;30年后,一个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设施全的开慧乡呈现和立足在湘北大地上,今后,这个特色鲜明的生态型小康示范乡,又将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