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神仙最爱岳麓山

  

神仙最爱岳麓山

  

神仙最爱岳麓山

  

神仙最爱岳麓山

  

神仙最爱岳麓山

  抱黄洞成为蟒蛇洞

  岳麓山作为得天地灵气的名山,想过神仙日子的人,就幻想这里住着神仙。道教称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境为洞天福地。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中赫然把长沙洞真墟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洞真墟,一般认为是云麓峰顶云麓宫(也有说指抱黄洞者)。

  云麓宫住着什么神仙,暂时无考。

  但据康熙《岳麓志》的记载,岳麓山的另一处地方,却是神仙最爱的地方。

  《岳麓志》称,岳麓山禹碑北面邃谷中有篬筤谷,谷中“香风紫雾,曲涧清泉,泠泠相袭,动人世外之思”,上有抱黄洞,相传为神仙所居。《岳麓志》列举了抱黄洞中先后住过的三位神仙。

  第一位神仙是张抱黄,他在岳麓山最美的峡谷篬筤谷上、禹碑下的一处山洞修炼,最后羽化成仙,化为黄鹤,飞天而去。他修炼成仙的洞穴,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抱黄洞。

  《岳麓志》上另外又说,西晋时期,有位叫邓郁的人也在抱黄洞修炼成仙。

  此后,北宋时期,被吕洞宾点化的跛仙也住在抱黄洞中,他曾作诗说:“我爱潇湘境,结尘隔岸除。南山七十二,惟喜洞真墟。”宋元祐年间,跛仙修道成仙,白鹤在杉树上连鸣七天而去。

  这些与岳麓山有关的神仙故事,其实说起来没完没了,有时间有姓名有地点,说得就像真的一样。

  然而,传说故事的特点,就是时空很错乱。

  《岳麓志》又说,就因为抱黄洞连续住着神仙,有了仙气,妖怪窃踞其中,就要为害人间了。

  果然,后来,一条被禹王碑镇压失去功力的蛟龙,因禹王碑风吹雨蚀,字迹模糊,失去禁制的功效,因而使这条打回原形的蟒蛇逃脱,这条蟒蛇霸占了禹碑下的抱黄洞,利用洞中仙气,修炼超强能力,伸出像湘江大桥一样的舌子,引诱人们登天,后蛇妖被东晋长沙郡公、一代名将陶侃射瞎眼睛,蛇妖负伤化为老翁,跑到坡子街劳九芝堂买眼药,但湖南巡抚赵申乔已下令,全城药店只许卖假眼药。结果蛇妖眼中毒药,伤痛而亡。

  这则故事,现在看来过于“时空穿越”了,其历史跨度由大禹治水而到了清代。但,一旦蟒蛇洞的故事在长沙城广为流传,此前神仙爱上岳麓山,篬筤谷满山谷的神仙气,已被世人渐渐遗忘。而抱黄洞摇身一变,也已成蟒蛇洞。神仙洞由此变成妖精洞了。

  篬筤谷令皇帝如醉如痴

  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岳麓山最美的峡谷篬筤谷先是被仙化,后又被妖魔化故事覆盖,实际上说明岳麓山篬筤谷这一风景名胜地,经历了一个从美景繁华到榛莽荒芜的过程。

  通过文献考察,我们能发现在唐宋时期,歌咏篬筤谷的诗歌连篇累牍。尤其是宋代,岳麓山篬筤谷的繁华热闹达到极致。

  宋代爱画石头的米芾作的《抱黄洞》诗歌即说:“我思岳麓抱黄洞,飞泉元在半天落”,这位当时在长沙做小官的米大爷,自述他太爱抱黄洞篬筤谷的美景,曾经竟然成天坐在谷中的石头上,将脚泡在泉水里,在秋天温暖的阳光里,不知不觉睡着了,等到客人发现他时,他因久泡泉水脚转筋,病痛欲死。为了治病,他经历了艾炙一夜的痛苦。但他离开长沙后,仍然怀念抱黄洞,竟宣称,“安得缩脚三十年,重往石山浸足眠”。

  篬筤谷和谷中的抱黄洞,在宋代达到声名的顶峰,宋代皇帝曾为篬筤谷中、抱黄洞前的吹香亭题字,并亲笔书写杜荀鹤的诗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在繁华的宋代,篬筤谷和抱黄洞只有仙气,并无妖气。 篬筤谷和抱黄洞的妖气,出现在明代前后。

  岳麓山最美山谷篬筤谷在明代就一度被芜塞,蟒蛇洞的故事,在明人的诗作中就已出现,明诗人陆相《射蟒台》诗中就说:“烧丹人去但空崖,古洞年深锁绿苔。我有强弓无用处,春风闲上射蛟台。”这首诗已经说明蟒蛇洞的故事已经成型,明代的篬筤谷和抱黄洞仙妖之气并存。

  明末吴道行在其编撰的《岳麓志·抱黄洞图说》中说:“(抱黄洞在)禹碑北,石山修旷,四周料峭,人迹罕至,从前一径入,环视上下左右,烟云叆叇,惜今芜塞矣,不可入。”

  到清代,关于篬筤谷的诗歌已不再多见,但名人名作仍有曾国藩的《题篬筤谷图》等作品。当时,曾国藩已在北京为官,在诗中他回忆了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徘徊篬筤谷的旧事:“若忆故乡好林壑,梦想此君无由攀”。诗中未提及仙妖二气。

  其实,早在清代之初的编成的康熙《岳麓志》中,已多次提到篬筤谷、抱黄洞(蟒蛇洞)已被荆棘芜塞的情况。这时,蟒蛇洞的传说已在长沙广为流传,甚至堂而皇之地载入地方志书中。

  清代《善化县志·卷二十九古迹·射蟒台》中就这样记载:“射蟒台,在德润门外。晋时,白鹤观有高楼,与(岳麓山)抱黄洞对。洞有妖蟒,能吐舌为桥,奋鬣为仗,翼角为天门,熠目为笼炬,作声为八音。每岁七月十五夜,飞瞰于楼,羽流以为导引升仙,岁次一人沐浴以俟。徒众斋醮送之。都督陶侃异而不信,引弓射其炬,即捽灭洒血如雨。次日,踪迹得之,蟒毙于洞。剖其腹,人骨羽冠斗许。郡人因建台颂功。”

  {岳麓山地理}

  篬筤谷:尚未开发的“岳麓山后山”

  长沙人俗称的“岳麓山后山”,并不在岳麓山山体的背后,而是指禹王碑北面的一个深邃山谷。这也是从明末吴道行、经清康熙、同治编撰的三种《岳麓志》中众口一词称颂的“岳麓山最美的山谷—篬筤谷”。由篬筤谷向山中的蟒蛇洞(抱黄洞)攀爬,荆棘丛生,坡度可达70度以上。山间溪谷出山口,即古时所称的禹迹溪。博览群书的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的一些教授不识古书中标注的篬筤谷,多称此溪为樱桃沟。

  篬筤谷是古代岳麓山最有名的风景带,在唐宋时期,风头一度盖过云麓峰,篬筤谷风景带著名景点计有禹迹溪、抱黄洞、旧吹香亭(清代移至岳麓书院)、道中庸亭、极高明亭、拖船埠、赫曦台(清代移至岳麓书院)、禹王碑等。

  长沙市民在“麓山红枫”时节,进入篬筤谷,至少有四条路径,一是从爱晚亭左侧水泥路前行(旁有一公厕,与舍利塔的方向正相反)进入麓山兰圃,由兰圃上行,即进入篬筤谷景区。

  二是从麓山寺侧,从仰岳亭绕麓山寺壁前行,过张辉瓒墓庐及张辉瓒墓,经陈天华姚宏业墓前行,看到一木纹石桥即入篬筤谷。

  三、可从云麓峰到黄兴墓或禹碑,找到蟒蛇洞下探至篬筤谷中。注,老蟒蛇洞今已成为消防道之一部分,今天人们见到的实为新蟒蛇洞。

  四、从岳麓书院经桐阴别径上行至湖大印象餐厅,前行经古道进入篬筤谷。

  值得提醒的是,岳麓山篬筤谷景区目前基本未开发,属防火林区,禁止烟火。

  民国政要麓山屐痕

  任大猛 胡滔滔

  情动万家的第五届岳麓山红枫节本周一闭幕了,但岳麓山的文化故事却挖掘不尽。

  红枫节期间,大批民国政治名人在岳麓山屐齿留痕的历史资料,被文史专家发现,大批国民党最高政要如蒋介石、汪精卫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登上岳麓山顶。中国名山岳麓山,曾相伴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脉搏紧密跳动。

  北伐高歌猛进时,麓山脚下蒋介石倾听前线捷报传

  1926年8月,中国现代史上赫赫大名的北伐战争,一路高歌猛进,攻入长沙城中,蒋介石在唐生智、李宗仁等陪同下,在长沙协操坪阅兵。蒋介石因马受惊坠下马来,但这丝毫不影响蒋介石兴致勃勃登眺岳麓山。下山后,蒋介石即闻听北伐军突破汨罗江并乘胜追击的捷报佳音。

  蒋介石登上岳麓山在1926年8月19日。在岳麓山上,他祭拜了民国开国元勋黄兴、蔡锷、刘建藩等人之墓,并在黄兴墓庐就餐。并游览了云麓宫、麓山寺(万寿寺)、岳麓书院,看唐代麓山寺碑。

  《蒋介石日记》记道:“1926年8月19日,上午,游岳麓山,祭蔡(松坡)、黄(克强)、刘(昆涛)诸先生墓。以蔡为最优。在黄庄午餐,访云麓宫,规制甚小。岳巅万寿寺,残破不堪。岳麓书院今现为湖南大学,李北海碑尚在。归途遇大风,(晚)七时许,至行营,得前方战报,知我军已过汨罗江,正在追赶。”

  《李宗仁回忆录》等书均记录了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在长沙与唐生智之间的故事,但游岳麓山的记录,似乎仅见于《蒋介石日记》,在登山前蒋介石固然有过不快,但在登山后,却接获北伐军胜利进军、突破汨罗江的捷报,此后,国民革命军直指汀泗桥,不久更饮马长江,会师武汉。

  百战山河破碎中,黄兴墓前汪精卫慷慨激情转眼逝

  与蒋介石在蓬勃向上的时期登岳麓山不同,汪精卫是在中华大地遭受日寇侵凌、国土日渐沦丧,祖国娇美山河含恨之时,内撤到湖南时,登上岳麓山的。

  据汪精卫诗词标题记录,1938年4月29日,汪精卫刚到长沙,即上岳麓山,拜谒民国开国元勋黄克强(即黄兴)先生墓地,汪精卫在清末即与孙中山、黄兴有密切交往。而1938年4月29日,如以旧历计算,适为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二十七年前,即1911年民国开国前最惨痛之役黄花岗起义(即广州起义)即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爆发,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也一度成为纪念日。在1938年暮春的岳麓山上,汪精卫有感于此,写有一诗,诗曰:

  黄花岳麓两联绵,此日相望倍惕然。

  百战山河仍破碎,千章林木已风烟。

  国殇为鬼无新旧,世运因人有转旋。

  少壮相从今白发,可堪揽涕墓门前。

  这首诗不久即刊载在张平子等创办的长沙《大公报》上。当时汪精卫仍以抗日的形象出现在长沙公众面前,在长沙内迁的高校中,汪精卫屡屡发表演讲,挥臂疾呼抗日,比任何人更积极地号召焦土抗战,不料就在长沙“文夕大火”发生一个月后,即1938年12月19日,汪精卫由中国昆明飞往越南河内,公开叛国投敌。

  麓山有幸埋下黄兴、蔡锷的忠骨,踏响过蒋介石北伐豪兴勃发的脚步,却不能阻挡汪精卫匆匆离去、被世人唾弃的背叛的背影。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