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城打工,生活从此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2日08:59  兰州晨报

  天水一对农民夫妻在省城打工13年靠勤劳站稳脚跟

  13年进城打工,一对农民夫妻改变了家庭生存现状。一双儿女结束常年农村留守生活,被父母送进城市课堂……

  庄稼地里做出的抉择

  1995年农历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春节的气氛依旧在一个远离天水市区的小山村弥散。

  距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13个年头,村民赵大忠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交锋。

  他和父亲坐在炕头上盘算着过去一年的收入,14亩小麦地总共产粮2000多公斤,平均每亩约150公斤,家中5口人,粮食年年吃不完,但按当时0.3元/斤的市价,每亩不含人工、化肥费用,产值仅仅90元。他希望到兰州打工,改变家中的经济状况。

  决定似乎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农历正月十四,他卷着铺盖,离开了村子,此间全村在兰州打工村民仅有3个人。憨厚的赵大忠算是第四个,这年他26岁,家里有多病的父母,妻子和年幼的一双儿女。

  进城务工有了固定收入

  在拱星墩临近一条臭水沟的简陋出租房里,有经验的老乡告诉了他捡垃圾的路线和这个城市的规则。他不会蹬三轮车,拉着架子车,战战兢兢地穿梭于城市的车流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红山根一家公司大院,一位好心的锅炉工给他牵线,让他清理公司一栋楼的垃圾洞。四个垃圾洞,一天清理一次,每月120元。他很高兴地答应了,几个月之后,他被公司固定下来,一年后月报酬增加到300元。他干活勤快踏实,后来垃圾洞增加到12个。公司负责人专门找他,“小赵,院里零活儿多,有时找不到你,给你找间房子,你看一个月给你多少钱比较合适?”赵大忠不好开口,试探着,“600元行不行?”对方当即决定每月给他支付600元的工资。那是他到兰州的第三年,他觉得一月固定挣600元,“钱真的不少!”这份固定收入相当于他家6亩多地小麦的产值。公司的活儿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干完,老板看他不容易,允许他抽空到外面干点别的,赵大忠选择了收购废品。

  尝到了进城打工的甜头,赵大忠开始谋划新的生活。

  夫妻进城带动山村打工热

  1997年,家乡村子里虽然有不少男人外出打工,但没有一个妇女跟随丈夫远走他乡。在征得父亲同意后,赵大忠带媳妇前往兰州一起打工。

  媳妇到兰州后,也在公司里找了一份保洁员的活儿,工资每月400元。两人加起来每月固定收入1000元,几个月后,这个消息传到了村里,夫妻出门闯荡的先例震动了全村。

  1997年,一个农村家庭每月有固定收入1000元,效应首先波及到村里的妇女。“1000元啊!人家两口子都成了‘双职工’!”村里的妇女们羡慕的同时也深受鼓动。

  1998年秋季,坐在炕头的父亲,煮着儿子带来的新茶,话题却有了新内容。和父亲一起喝茶聊天的邻居老人说,“你们两口子出门了不得,带动好多人!”父亲屈指一算,当年春节过完,就有20余对年轻夫妇一起出门闯荡去了。勤勉诚实温暖人心

  人和人之间的心是相通的。

  当进城的民工与城里人相对隔膜的时候,赵大忠却在他打工的公司和许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认识的人,或院内的职工,只要有需要帮忙的事,他都会主动帮一把。公司的废旧东西,是捡垃圾、收废品的“拾荒者”盯得最紧的,但没有人允许,赵大忠从来不动,这是一个进城农民朴素的做人原则和生存准则。

  他尽心做事,活得简单。但他能被许多人记住,所以熟悉他的人,只要能让他多少赚点钱的活儿或需要处理的废旧东西,都乐意叫他。这让他感觉,他周围的城里人,不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不可企及。

  当然,他也有许多不顺心的时候,但他可以忍受和坚持!

  虽然他每月的工资从600元至今没有变动,但他很满足。而事实上,就他们夫妻两人现在的收入,除过家里开销,也剩不了多少。所以赵大忠每天清理完公司的垃圾,还要奔波街头,收购废品。打工生活让农家走向富裕

  赵大忠家的房子是村里修建年代最久的土木房屋之一。2003年,一座崭新的砖房在他家老宅子上拔地而起。这是这个村上修建起的第四座砖房。

  打工生活同样改变了他们对生活追求的方式,他在村上第一个在自家院内打了机井;第一家买了双缸洗衣机,又是第一个买了小型家用打碾机。

  一双儿女没有想到,多年之后,他们也会随着打工的父母到兰州上学。

  2008年秋季,高考落榜的大女儿被赵大忠接到兰州补习学校继续准备考学;而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在热心人的帮助下,也走进了兰州的学校。赵大忠两口子还让儿子上了“剑桥英语”。他答应儿子,“如果英语考100分,就买一台电脑。”自己有收购的废旧显示器和主机,“内存小,学过电脑维修的外甥换了硬盘,用着和新的一样!”赵大忠高兴地说。

  12月6日晚,在他们居住的小屋里,儿子敲着电脑。

  妻子换过多次工作,现在她看车棚、经营小卖部。“孩子上学,花销很大,虽然很吃力,但更有奔头了!”赵大忠搓着皲裂粗糙的手说,和孩子在一起,打工、上学,这是他和媳妇另一种新生活的开始。(文中人物系化名)本报首席记者朱静渊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保洁 出租 车棚 工资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