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给百家讲坛一个自我调整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00:00  红网

  靠一桌一人一口而引爆荧屏“百家讲坛”,近来不火爆了,收视率直线下滑,据说已濒临被弃的红线。我以为央视还是慎重点好,最好保留这个以“说”为主的文化节目,让观众在专家“讲”的过程中触摸经典,让象牙塔中高深的学问走向民间。

  或许人们对百家讲坛的期望值太高了,盼望它一直“火”下去,而且不“火”就让它寿终正寝!这本身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逻辑悖论。试想在一个视觉影像夺人眼球的时代,有多少理由要求一个影像单一的节目不喘息地一直“火”下去?而且还要让那些视觉冲击强烈的节目退避三舍,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火”——这是哪家的逻辑?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不同的欣赏口味,不同时代背景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诉求,哪里能让观众只盯准几个节目而无视其它频道呢?所以我们必须接受现实,观众的喜好产生偏移是很自然的事,看节目不等于谈恋爱,讲究专一,应允许观众“移情别恋”;再者,人们对喜欢的事物看久了,有时也会心生逆反,不一定环绕于“讲坛膝下”不离不弃;心情像一条曲线,有高潮也有低谷,人在低谷中最好沉下心来深入思考,如此有利于从收视率低谷的困境中平稳地走出来。

  其实,最初百家讲坛之所以吸引人有很多特定的因素。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颇有“正”的意味,用正本清源来矫正小说的偏颇,一改过去“尊刘贬曹”的封建正统观念;以《三国志》为佐证,加进作者个性“品”的味道,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大餐。因此,虽是一桌一人一口,却依附语言的张力十分吸引人。还有那部经典著作《论语》,借于丹的“说”飞入寻常百姓家,把一部学问高深的经典著作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百姓的心里诉求就和历代经过圣化的孔子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因此也容易“火”起来。至于《正说清十二帝》,更是剥去皇帝神秘的外衣,还原成和观众一样的肉身,多了些普通人的七情六欲,让百姓饶有兴味地听下去;这样的“讲”,不“火”才怪。因此只要我们弄清楚百家讲坛火爆的原因和深层文化背景,观众才能秉持一颗平常心,静对风起云涌,笑看风卷云舒;才不会总是情绪不定地冷落这个节目。

  只是当群体喧嚣已成习惯,当娱乐经典已渐成风气,而从逆境中突围才彰显文化类节目的内力和本色。或许我们此时最应保持的还是理性和冷静,理性地建构“讲”的内容,沉稳地把持“讲”的重心,自然地掌控“讲”的角度,那么百家讲坛走出低谷就指日可待了。

  不撤百家讲坛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不要传递给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学术从此不和大众见面,开始躲在象牙塔中自恋了。毕竟文化专著和大众日益结合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族间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展台。值得提醒的是,想当年纪连海讲《历史上的和珅》曾创0.69%的收视率纪录,其实危机也是从那时就开始了,即文化讲坛开启为了迎合而大众的道路,把学术推广推到娱乐的边缘去踩钢丝了,由此讲坛戏说拉开序幕。

  因此,当下的百家讲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重要,既要承受得了追捧与狂欢的光环,也要忍受得住寂寞与冷落的聚焦,在反思的阵痛中突围,然后以崭新的面貌绽放荧屏。

稿源:红网 作者:王呈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