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跨越大洋的电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3日11:13  法制日报

  他们没有天蓝色的贝雷帽,没有鲜艳的五星红旗臂章,甚至不知道联合国颁发的“和平荣誉勋章”什么样,不知道电波那端的人是谁,但他们同样为中国维和官兵圆满完成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与苏丹维和、获得“和平荣誉勋章”的官兵们说:“无论我们走多远、在哪里,都能听到祖国的声音,都能获知亲人的讯息,我们的勋章也有他们这些无名英雄的一半!”这些被维和官兵盛赞为无名英雄的人,就是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的官兵们。

  ——揭秘维和通信保障官兵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 王泉财 罗茂夫 李德忠

  从中国出发,越印度洋,过阿拉伯海,穿撒哈拉大沙漠,一直向西南方向飞,辗转数万公里才能抵达位于非洲中部的苏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线电通信史上,还没有如此超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的先例。然而,负责与维和部队进行无线通信联络的济南军区某通信总站官兵,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终于开辟出了一条无线通信超远程保障新路,创造了我军无线电通信史上的奇迹。

  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路

  因为20多年的内战,苏丹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在苏丹,无线通信成了维和官兵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然而,无线电通信联络面临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电磁干扰。总站官兵要实现与维和部队的通信联络,既要克服国内上空不同信道电磁波的干扰,还要应对国际复杂电磁环境的阻通。尤其是苏丹地区气候与季节变化和我国差异甚大,天线架设的角度难掌握,对现有的设备能否实现超远程的沟通形成了巨大挑战。

  面对重重困难,总站党委组成特殊通信保障小组,建立了专项值勤、值班平台;建立科技攻关机制,借助军地相关厂家技术升级电台设备,自主革新,研究开发出配套运行软件,提升了装备保障性能……总站主任张跃国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维和通信保障事关国家和军队的声誉,党和人民把这样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任务交给我们,纵使肝脑涂地,我们也一定要坚决完成任务!”

  让无线电波越过崇山峻岭

  “为了不辱使命,我们要求每个执行维和通信保障任务的官兵都要练就一双千里眼、顺风耳。”连长辛立峰十分动情地说,在这3年的维和通信保障中,官兵们不仅要苦练专业技能,还要系统学习气象、水文、地理、海洋等知识,请来专家作专题辅导,掌握多个国家的地形地貌等地理常识和节气变化、昼夜温差等天候知识,有的官兵睡觉时说梦话,讲的竟都是印度洋的气候变化。

  每个执行任务的官兵都清楚地记得2006年6月那个炎热的夏天,官兵们带着厚重的耳机守听对方信号,不停地呼叫对方,在几千组的频率中,反复试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几个小时后,当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组最佳信号并实现了沟通的那一刻,大家激动得泪流满面,相互拥抱。这毕竟是总站第一次跨海越洋、超距离的电波传递啊!

  过硬本领源自超极限的训练

  对外行人说,我们无法准确地描述这种探索的艰辛,但我们记录下了这样一些事实:针对超远程沟通,信道信号时好时坏,可用频率太少等问题,他们摸索出了一天内信号最好的时段;面对训练手段单一,培养单兵独立完成遂行任务周期长等难题,他们研究自创了“单兵封闭、单课目递进”的练兵方法;针对电磁环境复杂,沟通难度大的实际,他们创造了多部电台、不同点位、同步异频群组收发电报,频段互补抗强电磁干扰的沟通手段;为了提高时限沟通率,他们注重加强了卫星通信、散射通信和协同机动通信系统的建设,打造了一个能遂行超远程无线通信保障的新平台。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未来战争中的通信保障,打的就是无线通信之战。谁能抓住最佳时机,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把报文收发完毕,谁就是胜利者。去年一天深夜,担任维和通信值班任务的邢合伦突然接到上级一份电报。从首长凝重而焦急的眼神中,小邢感到这是一份特急电报。于是,他迅速开通所有电台,进行呼叫、守听、搜索对方信号,当他捕捉到最佳信号后,手指在键盘上飞速地敲击着,电报发完了,信号也恰巧在此时中断了。平时,一个普通报务员需要50分钟到一个小时发完的电报,而维和通信保障官兵,凭着过硬的技能,只用了短短的40分钟。

  今年初的一天,正在值班的小胡,突然发现有几组很微弱的信号时有时无。职业的敏感让他意识到,可能对方有呼叫。于是,他一边向上级报告,一边察看当地和苏丹的当日气候,两地都是大晴天。他顿时明白了,马上开通几组大功率电台,组织值勤人员不断调换频率,终于捕获了对方信号,实现了沟通。后来获悉,这是一份很重要的电报。

  “你问我为什么面对苦累无怨无悔,你问我为什么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因为,我是在代表祖国收发报!”面对我们的提问,士官尹成一脸神圣地回答。

  我军无线通信发展的历史过程

  起步阶段:1930年12月30日,红军缴获敌人电台一部。由于发报机损毁,所以称它为“半部电台”。1931年1月3日,红军又缴获敌军一部电台。为了武装自己,红军利用这“一部半电台”,于1931年1月10日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开始了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和无线电通信。

  第一代:20世纪50年代以仿苏体制的电子管通信装备为主,组织研制了步谈机、报话机,仿制出九种调幅、调频电台,形成了我军第一代无线电通信装备。

  第二代: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随着半导体器件、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我军研制生产了以半导体器件为主要特征的调频电台、接力机、对流层散射机、短波单边带电台等,形成了我军第二代无线电通信装备。

  第三代: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我军自行研制生产了短波、超短波、微波(接力、卫星通信)等装备及保密机,各种经过统型的通信车辆陆续装备部队,形成了我军第三代无线电通信装备。

  第四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我军研制了一批具有自适应、跳频、扩频功能的抗干扰通信装备,实现了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形成了我军第四代无线电通信装备。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