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写意:寻梅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1:11  燕赵都市报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梅兰芳生前居住过的宅院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位艺术大师的最后十年,是在护国寺街9号的一处四合院度过的。岁月倥偬,到了1986年,这座宅院被辟为“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虽然开放的不是整栋院落,但仍能依稀看出主人当年的雅致。

  

北京写意:寻梅记

  【1941年,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及四个孩子在香港重逢时的合影。】

  

北京写意:寻梅记

  【1961年,梅兰芳演出《穆桂英挂帅》后与郭沫若合影。】

  

北京写意:寻梅记

  【这里的树和房屋,曾和梅兰芳共度十载春秋。】

  故居位于德胜门内大街和护国寺街交口,车流往来不断。护国寺街一带,或许算得上“最北京”的地方。靠近前海、后海,不失流水的韵致,又有郭沫若、徐悲鸿等文化界名人旧居散落其间,加之辅仁大学旧址就在旁侧,自然与人文亲密无间。

  而今已是冬季,草木凋零,不少老屋顶上的枯草都已断折,满眼的故都风情。梅兰芳纪念馆,就在这片故都风情之中静静肃立。

  这处宅子原是庆亲王府的一部分,1951年,经过修缮后成为梅兰芳的私宅。大门是朱红色的,两侧分别有黄色方框的纹饰,显示着作为王府的尊贵。门口高悬的邓小平手书的“梅兰芳纪念馆”匾额,则代表一种高度的政治认同。走进院门,梅兰芳最后的10年的生活场景就在游人的眼中徐徐展开。进门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尊梅兰芳的半身汉白玉塑像,一丛凌冬不凋的翠竹守护在塑像一旁。临街的屋子是梅兰芳各个时期的照片展览。这里既有一脸稚气的梅兰芳,也有英气逼人的梅兰芳,还有袅娜多姿的梅兰芳,很多图片都是稀见的。

  进到院中,迎面是一红色影壁。这时候,分明感到,尽管有高高的围墙,依然难以抵挡院外德胜门大街上的喧嚣。好在梅兰芳在这里生活时,汽车还是稀罕物事,想来自当十分幽静。院子四角分别植有两株柿子树,两株海棠,寓意“事事平安”。而今,早过了收获时节,柿子树上还残留着红色的果实。在院中走时,工作人员不忘提醒:“还是到走廊来吧,别在院子里,小心柿子掉下来给你戴朵大红花!”这才注意到,原来地面上的“爆炸图”,竟是这两株柿子树的手笔。当年,梅兰芳就是在这处不大的院中舞剑,接待四海宾朋,同时,创作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穆桂英挂帅》。

  树木仍在四季里繁盛复凋谢,但那个在台上倾倒众生的人已经去了,只有神采还在人世口耳流传,直至搬上银幕,在银幕里栩栩如生。

  梅兰芳的卧室和客厅现在不能“登堂入室”,只能透过玻璃窗看内部陈设。桌椅摆放有序,素净,主人当年的生活情景历历在目。主卧两侧走廊上边,各有一幅“麻姑献寿”的壁画,衣袂飘飘如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潇洒飘逸如舞台上的梅兰芳。沿着走廊,来到东厢房,这里摆放着梅兰芳生前穿过的戏服,还有他总结的“兰花指”、“吐蕊指”等等京剧指法展,指法多变,让人叹服。西厢房经常性展出梅兰芳收藏的字画。“文革”中,梅兰芳苦心收藏的文物被查抄,多亏周恩来总理保护才幸免于难,“文革”结束,渡尽劫波的文物珍品终于完璧归赵。现在,墙上悬挂着梁启超、陈三立等人为梅兰芳写的寿诗。“旧时月色三千里,小寿梅花四十年”,陈三立用工整的联语,表明一个81岁的老人对新晋的文化界巨子的期许与赞赏。梁启超手书《楞严经》八条屏赠梅兰芳,也是对京剧这门艺术的高山仰止。

  纪念馆游人三三两两,轻声议论着梅兰芳生前轶事。梅兰芳纪念馆展览宣传部刘慧利主任介绍,纪念馆每年客流量平均1万余人次,目前处于旅游淡季,每日游客数量不超过30人。但近日已有影迷前来参观,预计影片热映后游客还会增多。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多年来为梅派艺术奔走,为京剧的复兴殚精竭虑,如今,这栋老宅还是他研究和弘扬京剧艺术的大本营。这栋原有1000多平米的宅院,其实开放的面积还不大。梅葆玖说,扩建纪念馆已提上议事日程。对于教育部门在中小学课堂中增加戏曲教育课的呼声,梅葆玖自是欢欣鼓舞。而4年前,也是他奔走呼号,才为他的哥哥梅绍武为父亲创作的回忆录找到了知音,陈凯歌。

  除了这处最后的庭院,其他几处与梅兰芳有关的院落也让“梅迷”们一一发掘了出来。诸如,李铁拐斜街上的梅兰芳出生地,锦绣头条和三条上的梅兰芳成年后第一个家。而轿子胡同上的孟小冬故居,同样让人牵肠挂肚,当人们寻访到时,那处院落已经成为德裔华人花映红女士的私宅。花女士是孟小冬的铁杆粉丝,不忍心看这座院子萧条下去,花巨资买了下来。

  梅兰芳出生在四合院,又在四合院里终老,一个圆环里,是他如戏的人生。

  (本报驻京记者:郭天力 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