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校学者聚深大研讨特区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6:28  深圳特区报

  【本报讯】(记者 秦小艳)昨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暨2008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深召开。来自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科研部门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经济特区有关政策研究部门负责人和有关学术机构学者等80余人,汇聚深圳大学共同就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发展等问题进行学术研讨。

  会议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承办。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上,来自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1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代表进行了基地建设方面的工作座谈。

  据了解,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001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145所中唯一研究中国经济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的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肩负着建成国内一流经济特区研究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历史使命,未来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在国内外经济特区研究领域中享有较高学术声誉和较大影响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和资料信息中心,为我国经济特区建设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社科司科研处副处长何健在开幕仪式上表示,高校的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国高校人类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此次召开基地工作座谈会,不仅是总结过去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改革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昨日,此次会议还同时举办2008中国经济特区论坛,来自上海浦东新区、汕头、珠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改革开放和各自经济特区发展的问题进行专题发言和学术研讨。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回顾了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30年的历史,包括经济特区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边发展的历史过程、各类经济特区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展望。他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不仅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推动、示范和辐射作用,而且为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从世界范围来讲,经济特区还在继续发展,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特区在中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原有的经济特区应该根据实际调整和提高,由过去以吸引外资为主转变为吸引外技、外智为主,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发玉作了题为《深圳的文化使命》的发言,他认为,重视文化软实力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包括深圳在内的所有经济特区都应认识到这一现状。深圳的特殊背景、文化使命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只有发展知识型、智慧型、力量型的文化,深圳的文化实力才有生命力,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的复兴。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