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也说拒收“不孝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7:58  解放日报

  某知名大学最近出台了一个招生政策———从2009年起不招收不孝敬父母的学生。此举引来热议,赞美之声不少,但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比如有人就认为,孩子现在不孝顺,并不意味着孩子以后不孝顺,随着他们阅历的丰富,情感的磨砺,完全有可能变成孝顺的孩子。如此招生政策,会不会对这样的孩子不公平?

  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政策制订方或许原本就认为,让品德好的人受益,让品德差的人吃亏,才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我也同意这种观点,至少它体现了一种是非观。但我担心,拒收不孝生会不会产生另一种价值引导的负面效应,那就是有些人把“孝”仅仅视为一种争取名分、沽名钓誉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孝行本身的修炼与培育,造成舍本而逐末的结果。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历史教训。鲁迅先生曾经写过“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意思是,汉代以孝廉举才,于是就有人把儿子活埋,说是要省下口粮来养活老母;还有人用木头刻了母亲的像,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天天对着木像煞有介事地侍奉。显然,“有人”希望以此“孝行”来“举才”,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至于是真孝还是假孝,那倒是其次的事情了。刻木,已是十分滑稽,而“埋儿”就是反人性了,听来骇人。鲁迅先生借此讥讽了一种负面的社会导向是如何地害人害己的。

  与埋儿刻木类似,鲁迅还写到“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就是说,宋代因为重理学,理学家们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他们整天讲“正心诚意”,“抱朴素真”,穿戴与常人不同,于是许多人也戴高帽穿破靴,打扮成理学家的样子,招摇于市,骗取名分,而什么是理学却浑然不知;清代以八股取士,人们一股脑地学做“且夫”“然则”的文章,照猫画虎,应付考试,以博取功名。至于做人如何,是没人去管的。

  一种社会的价值导向,确实能够影响社会风气。提倡孝顺,当然是件好事,但孝行本身,更多应该是“内冶”,而非“外量”。孔子最强调“孝”了,可他也看出了“孝”的外在“考量”之难,所以他说“无违”就够了,甚至还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所以,我们在为道德建设树立社会导向时,一定不要本末倒置。以前,我们有过为道德“减负”,如今我们又为道德“加分”,但无论是“减负”还是“加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道德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金字招牌也好,装点门面也好,那都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

  而另一方面,在孩子上大学前,设置这样一个道德门槛,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我们的孩子在大学前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的诸多不足,这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