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凭票购物到随心所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8:11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桂杰

  对于网购一族夏小姐来说,“现在只要能在网上买到的东西,我都不会上街买”。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像她这样的网络购物人群已高达1.2亿,对于他们来说,购物只需鼠标轻轻一点。

  而在30年前,她的父辈购物可不能像她这样随心所欲,而是要凭粮票、布票、肉票。那是一个物资紧缺的年代。

  一提起粮票,家住北京城南、现已到花甲之年的王先生如数家珍。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个烧饼2两粮票,7分钱;一碗大米饭4两粮票、8分钱;一碗素汤面4两粮票,1角4分钱。到商店买点心,饼干,统统要粮票。“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

  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产物。1955年,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中国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帷幕。

  几年之后,由于天灾人祸,中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这时需要凭票购买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日用百货。于是,从粮票又发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缝纫机票等。总之,在所能想得到的吃穿用的方方面面,票证都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购买欲望,把中国人纳入全国统一的分配制度之下,“票证”的厉害、绝情和恐怖让过来人回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期,想吃一次鱼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节。那时,食品供应点前总要排起长龙。因为是凭票供应,所以人人有份。

  在当时的北京,因为旅游业的缘故,在西单商场有时还可以买到“高级点心”和“高级糖”。而所谓“高级”,不过是水果糖和核桃酥之类的,而且1斤要5元钱;和一般职工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相比,价格昂贵,所以才称为“高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1985年,国家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有了松动,标志性事件是当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有学者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城市的粮店内,开始有了议价粮出售。所谓的议价粮,是相对国家统一定价的平价粮而言的。议价粮由当地粮食机构进货并自主定价,价格可按市场需求浮动。

  终于,1993年,一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使命后“光荣退休”了。

  如今,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网点遍地开花,随时都可买到所需的商品,而邮购、网购等购物方式更是随心所欲,凭票购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