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动与主动的转换:抢占开放型经济主动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8:37  南方日报

  ———化危为机看广东(三)

  本报记者吴哲贾肖明

  外源型经济造就了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但其转型升级也成为今天拦在广东发展道路上最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事实上,远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之前,土地荒、油荒、民工荒等一系列资源瓶颈就已显现端倪,昭示着旧有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只是在这场风暴中,更多平日被经济繁荣表象所掩盖的隐患,一下子暴露无遗。

  就像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罗仲荣所说:“即使没有这场金融风暴,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只是也许本来有三到五年的转型时间,却因为风暴来得太急,而必须在更短的18或24个月内完成。”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被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共同被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

  晚变不如早变,被动转型不如主动转型。梳理这几年的政策演变,广东外向型经济的转型之路早已明晰:

  从主要依赖优惠政策、减税让利等吸引外资的手段,向主要依靠改善软硬环境、提高综合竞争力转变;从主要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向规模、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从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在这轮华丽转身中,广东要做的,是加紧抢占开放型经济的主动权。

  “生死劫”“逼”出新生机:

  “等订单”不如“争订单”“守市场”不如“拓市场”

  在这轮金融风暴的洗礼中,外贸出口依存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广东,感受到的寒意更甚。

  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1-10月,广东外贸出口所有月份单月出口增幅均低于去年同期,累计出口3378亿美元,增幅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0.8个百分点。广东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0.3%降至今年前10月的28.1%。

  但是拨开弥漫在上空的悲观迷雾,深入珠三角工业区的各个角落,我们会发现,那些转型早、实力强的企业仍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冰火两重天”效应愈加明显。

  同样是劳动密集型的玩具制造业,拥有6000多名工人的合俊玩具厂轰然倒闭,而生产研发高科技机器人的龙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订单却排到了明年下半年;另一家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把玩具与动漫相结合的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营销额仍然猛增三成,上市计划进展顺利。

  广交会上,有参展商叫苦连天,“两头夹击”,也有人暗自窃喜,行业大洗牌使得订单回流。更有参展商直言:“以前我们被那些搞价格战的小企业给拖得太累了。现在大家拿产品质量说话,谁优秀,谁就胜出。”

  正是在这种生存压力的“倒逼”之下,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与其位于产业链最低端,守着最微薄的利润,被动地等别人下单,不如主动出击,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对市场渠道的话语权。

  同时,面对需求萎缩的欧美市场,聪明的厂家将眼光放到了更远。

  今年前10月,在香港和美国两大主要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15.7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的同时,广东对东盟、拉丁美洲和非洲出口分别大幅增长23.6%、25%和26.3%,增幅均超过同期广东整体出口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

  商务部贸研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认为,只要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我国对巴西、印度、东盟等发展中新兴市场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能够帮助我国弥补对欧美市场出口少增的部分。

  金融海啸“刮”出海外“准低谷”:

  从“请人才”到“选人才”从“求技术”到“挑技术”

  东莞宏威数码是全球第二大的光盘设备制造商,最近他们的公司高层特别忙,一个月内多次前往美国纽约等城市。“就是为了到处搜罗人才。”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美国随着金融危机深化,不少高级人才面临失业,宏威看上了这个机会,趁机抄底。

  事实上,在这轮经济大洗牌中,不少国际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裁员,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以前花重金都未必能请来的国际顶尖人才,现在可能不用太大的代价,就能挑选到合适的人选。著名家电企业格兰仕已委托日本8个猎头公司,为其面向全球招聘人才,招聘的职位为跨国企业的地区营销总裁一级,争取以此为契机,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当中谋求发展主动权。

  而相比北美急剧下滑的经济形势,国内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及创业资金的支持,也使得很多留学生把“回国创业”当作了学成之后的首选。据中国驻美使馆的统计,今年回国工作的留学生总人数占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归总人数的六分之一。

  这恰巧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的观点相吻合。他认为,在全球一片萧条中,抄底不止股市,也可以抄国外低价的设备、技术、人员、资源的底。

  在以前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中国企业为了寻求与国际大企业的技术合作,引进核心技术,可能要经历艰难的谈判并适应严苛的要求。然而现在,部分跨国公司面临危机时,反而乐意出售技术,对中国企业的大门敞开了。

  健康元集团董事长朱保国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组建专门团队,积极寻求产品专利上的合作机会。

  但也有专家提醒,盲目并购不可取。从实践来看,前期“出海抄底”的中国企业也有过失败案例。现金流相对充裕,但是在技术和管理硬指标方面仍处于落后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应配备充足的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风暴航船新辩证:

  “远邻”黯淡“近亲”抱团

  在精明的粤企看来,“走出去”已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开工厂或打市场,如何在这轮经济大转型中,提前“排兵布阵”,做好全球产业布局,才是在下一阶段构建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格局中抢占先机的关键。而邻近港澳、东盟的独特地理优势,使得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

  粤港澳向来亲如一家,在过去三十年里,广东借助承接香港产业转移,实现了制造业的腾飞,香港则完成了从工业向服务业的升级。如今,粤港澳合作又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良机:在今年内地与香港、澳门最新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中,广东分别获得25项和20项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

  粤台合作方面,随着第二次“陈江会谈”揭开两岸关系新里程,粤台双方将在高科技、农业、金融三方面展开新一轮合作。

  商务部海外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邢厚媛认为,从区域发展上,广东需要为建立和完善内外联动的共赢格局寻找出路。广东的区域合作首先是港澳,再远一点就是东盟。

  从2002年开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全面启动,作为我国对外建立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将全部建成。无论是自贸区内最终实现零关税的便利,还是中国—东盟这两个“12亿”+“8亿”人口规模、贸易总和达到1.2万亿元的超级大市场,都令人对自贸区建成后的前景充满了想象。

  今年9月份,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出访东盟四国,广东和东盟秘书处签署合作备忘录,给外界带来了广东加强“东盟战略”的强烈信号。随后于10月22—25日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广东派出了超过500名的强大的参展团和采购团前去寻觅商机。

  在分析人士看来,广东与东盟之间的互补性优势,很多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背景下,这种合作关系得到深化的可能性在迅速放大。只要掌握得当,广东不但能把自由贸易区打造成为对抗贸易保护主义的“避风港”,同时也有望趁势把握主动权,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打造出下一轮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