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65危棚简屋”改造攻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09:28  东方网-文汇报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结合市政和环境建设、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改造旧城区,改善了逾百万户家庭的居住条件。其中,上世纪90年代实施的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攻坚,是本市旧区改造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成果之一。

  约48万户居民受益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民居住问题十分突出,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十分强烈。一方面,有数十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其中3万多户不足人均2.5平方米;另一方面,根据全市各区统计数据,市区还有1500多万平方米二级旧式里弄以下旧住房,其中成片危房、棚户、简屋365万平方米。1991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决定“改造危房、棚户、简屋,动员居民迁到新区去”、“旧式里弄要逐步改造成拥有独立厨房、厕所的成套住宅”。1992年,在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把旧区改造、改善居住的起点,落在结构简陋、环境最差的危棚简屋上,提出“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简称‘365危棚简屋’),住宅成套率达到70%”。由此,上海拉开了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序幕。

  1992年,卢湾区“斜三”地块(现海华小区)成为上海第一个毛地批租、开发外销商品房的项目,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进行旧区改造的先河。其后,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12月28日批准发布《上海市利用外资开发经营内销商品住宅暂行规定》。至1995年,通过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市政建设,共拆除危棚简屋180万平方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产生了冲击。针对新情况,市政府先后制订《关于加快本市中心城区危棚简屋改造的若干意见》(简称“18号”文件)和《关于加快本市中心城区危棚简屋改造的具体实施意见》等,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连续3年将“365危棚简屋”改造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要求各区政府负责,全面完成实事任务。1998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本市中心城区危棚简屋改造实施办法的通知》,政策措施更加有力、更加优惠,对剩余未完成的“365危棚简屋”改造地块,直接采取财政补贴的优惠措施来推动改造。通过不懈努力,在2000年底前完成了全部拆除“365危棚简屋”的预定目标。

  据统计,政府为推进这项工程,先后财政补贴10亿元,共改造了包括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在内的二级旧里以下房屋120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48万户。

  抹去大片“城市疤痕”

  “365危棚简屋”改造攻坚,规模之巨、困难之大,举世罕见;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善居住条件,实现安居乐业。据统计,1991-2000年,全市共拆除各类旧房屋280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约64万户。其中,拆除二级旧里房屋1720万平方米(约34万户),简屋580万平方米(约16万户),动迁企业6000家左右,共消灭54万只马桶、38万只煤球炉。通过改造,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91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00年的11.8平方米,住宅成套率从“七五”期末的31.4%提高到“九五”期末的74%。

  美化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随着上海大规模旧区改造的实施,原来大片的“城市疤痕”——棚户简屋,蜕变成现代化的住宅区、商务楼、城市绿地,大量工厂企业的调整和外迁,减少了废水、废气排放,河道重归清新,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步,上海城市功能和形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得以快速提高。

  实现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旧区改造工作的大力推进,全面推动了商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淮海中路等一些著名商业街,自实施旧区改造和功能开发以来,挖掘了商业街两侧土地效益,释放了潜在经济价值,促进了传统商业街与周边地区的现代化、高端化。中心城区新的商务楼宇不断建成,城市形态和环境不断优化。

  推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旧区改造,老百姓的支持和奉献,政策的公平和透明,强有力的动拆迁组织安置,都直接促进了上海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大动迁户无论是接受货币安置还是实物安置,都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刚性有效需求,使房地产的三级市场得以有效联动。(市房地局)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