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新月异看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08:35  城市晚报

  ■吉林日报记者 尹华王文涛姜忠孝

  在历史长河中,30年仅仅是一个瞬间而已。但就是在这历史的一瞬间里,白山松水滋养着的2700万吉林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送来的温暖和关爱,享受到了“日日新,又日新”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发展的脚步越迈越稳,越迈越大,铿锵有力。

  从1978年到2007年,我省GDP由82亿元增加到5284.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9倍,年均增长率为10%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由16.41亿元增加到320.69亿元,增长18.5倍;

  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85.52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近30倍,26年间平均增速达14.1%。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9.89元,比1978年的181.65元增加4008.24元,翻了近5番,年平均增长11.4%;

  伴随着30年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老百姓的钱袋是越来越鼓了。1978年全省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4.3亿元,到2007年猛增到3186.8亿元,就是说,2007年全省每人的年末储蓄存款余额是1978年的593倍。

  改革开放综合省力增强,“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来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民生之需,全省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如今民生方面的支出已占到新增财力的近70%。

  扩大就业,固民生之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我省创造性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再就业者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享受税收扶持政策,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享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鼓励支持他们再就业。“开展全民促就业”系列活动,开展就业援助,“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温暖”,并且实施了3年开发10万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等活动。这些政策和措施强有力地稳固了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近年来我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都在50万人左右,政府三年出资购买10万个公益性岗位任务已完成,现有“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动态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下降,已控制到3.9%;全省从业人员数已达到1266.1万人。

  教育优先,筑民生之基。我省财政通过优先安排和调整结构等政策措施,对教育的投入多年来一直保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的态势。2003年-2007年,省财政共下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及校舍维修资金5.7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4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安全”问题;下拨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4.4亿元,撤并农村中小学校2940所;为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下拨资金12.12亿元,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省2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他们享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今年秋季开学,79万城市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也全部免除。今年省政府又向全省近24万中小学教师送上最开心的礼物:对全省教育投入不足拖欠教师的工资,计划3年内全部兑付,第一批资金年底前全部兑付到位。这是我省财政向教育倾斜的重大举措。

  医保覆盖,解民生之急。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步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我省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2000年开始启动,2007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省份。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4万人,在已参保的人员中,有近85%的人享受到政府财政缴费补贴。

  为搞好试点工作,2008年,我省出台了 《吉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意见》,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和医保待遇,尤其是进一步完善对困难家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的参保补贴等财政缴费补贴机制,并提高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和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向社区延伸,今年实现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使参保人数达到450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省在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我省于2003年7月开始先后在敦化、蛟河等6个县(市)开展试点,2006年试点县(市)扩大到24个,2007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覆盖。改变了以往农村“小病拖、大病扛”的医疗状况,有效地解决了我省1400多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从开始试点到今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为全省农民看病节省了1亿元。

  为了预防疾病,让农民喝上洁净安全水,我省投资引泉、打深井,使151.5万农村人口告别了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

  社会保障,铸民生之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助”,这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和愿望。如今,这一愿望在我省已经成为现实: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大险种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筑了一张覆盖广泛、保障适当的“安全网”。我省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已突破2000万,社会保险收支规模突破500亿元。同时,各项保险待遇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增加95元/月,月人均达到930元左右;工伤保险方面,提高了工伤职工待遇支付标准;生育保险增加了“新生儿医疗费用支付项目”,参保人员每人享受待遇增加2000-30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提高,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低保补助,城市月人均由85元提高到130元,农村年人均由360元提高到540元。

  如今,我省一个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它基本化解了天灾人祸的风险,免除了百姓生活的后顾之忧。一直在农村生活的石凤云老人,几个月前搬进了公主岭市苇子沟乡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石凤云说:“这里非常好,住的是楼房,院子里到处是树啊,花啊,草啊,心情特别舒畅。”这家福利服务中心是2003年5月,在原有农村敬老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集社会养老、社会救助和农村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建成当年就入住老人168位,其中自费颐养天年的老人82位。像石凤云这样的“五保”老人,全省农村有120万人。为了让他们老有所养,从2002年开始,我省就依托原有农村敬老院,开展了集五保供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功能俱全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设,为加快建设步伐,2006年省政府又发布了《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684所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改造建设任务,实现每个县(市、区)一所,每个乡镇一所的建设目标,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这一组简单抽象的数字里面,展示的是我省经济的增长,财政实力的雄厚,百姓生活的殷实,综合省力的增强。

  这一组简单抽象的数字里面,诉说着一届届省委、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富民强省,振兴吉林的改革开放的历程。

  这一组简单抽象的数字里面,还预示着吉林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这是一组百姓吃穿住行的镜头,它展示着人们分享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镜头之一“穿”。在长春市青岛路上有一家干洗店,店主叫郑兰之。她说,以前她开裁缝店,后来人们穿成衣的多了,裁缝店活不济,就和老伴儿开了这家干洗店。如今已有7个年头了。开店之初,生意清淡,每天只有两三单生意,大多是西装、职业套装,面料单一,以深颜色为主。而今他们“处理”的衣服,每天就有50多件,郑大妈指着店里挂着的琳琅满目的待洗衣物说,原先人们送店干洗的衣物,只是那些在家里没法洗的呢大衣、羽绒服等,如今人们手头宽绰了,连衬衣、裙子、床单、床罩等都拿来洗,活是越接越多。尤其是这几年,穿运动休闲服的一下由年轻人扩展到老中青三代,衣服的颜色也告别了“黑白时代”进入“彩色时代”,款式也越来越个性化。是啊,人们穿着上这些变化是细微的,平日里司空见惯,没啥感觉。可是回放一下这些历史镜头,变化是惊人的。老一辈都记得《千万不要忘记》的电影里,主人公花148元钱买了一件呢子上衣,就成了“资产阶级”,可如今寻常百姓花千八百元买一套衣服、一双鞋又有谁会见怪呢?国际品牌,上千上万元的裘皮衣装,数百上千元的皮鞋,不再是极少数人的消费对象。吉林省城镇居民衣着支出逐年上升,据调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27.09元,比1981年增长20.4倍,人均购买服装8.4件,购买皮鞋2.9双。

  镜头之二“吃”。这是一家“土菜馆”,主营窝窝头、玉米粥、菜团子、二米饭,这些昔日的“忆苦饭”,如今成了香饽饽。来此就餐的人川流不息。用老板的话说“买卖兴隆”,用顾客的话说,到这里“吃营养,吃健康”来了。

  “民以食为天”,吃在百姓心中可是一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悄然经历了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好-吃得精-吃文化的变化,开始从“粗放”型向“营养”型、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化。人们对鸡鸭鱼肉这“老一套”吃腻了,都想换换口味,吃出点文化来。亲友相聚上馆子已成家常便饭,“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已成人们的一种生活追求,花钱买享受已成为人们一种消费理念。

  改革前以及改革初期吉林省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始终在贫困和温饱线上徘徊。1984年以后,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供应日益繁荣,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品逐步取消了票证限制,食品消费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转变,粮食的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鱼等食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购买粮食61.84公斤,仅相当于1981年的46.0%;2007年人均肉类消费量是18.8公斤,比1981年增长1.5倍;人均购买食用植物油9.13公斤,比1981年增长2.3倍;购买鲜瓜果70.47公斤,比1981年增长3.8倍;购买奶及奶制品15.75公斤,其他副食品的消费量也都成倍的增长。

  各种精细、休闲、方便和保健食品大量涌入居民家庭,精炼油、水产品、水果、蔬菜等绿色、低糖、低热量食品备受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肉禽蛋、水产品、干鲜瓜果和蔬菜年人均消费1375.86元,占食品支出的48.4%。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的改变,应运而生的是繁荣的餐饮市场,营养均衡的饮食需求。“吃了吗?”的问候语,正慢慢地在人们交流中消失。

  镜头之三“住”。在常欣家园回迁仪式上,居民温淑华高兴地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手中接过新房钥匙。这位上有80多岁的婆婆,下有20多岁的孩子的妇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一家4口人,过去挤在20平方米的危房里。现在,她花了2万元就住进50平方米的新居。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好事呀!温淑华高兴地说:“这把新房钥匙,是开启幸福新生活的金钥匙啊!”

  是啊!一年前,常欣家园还是由茅草房、铁皮房和油毡房组成的棚户区。如今,这里却成了楼房林立,配套设施齐全的居民小区。这是各级政府加快旧城区和棚户区改造的举措送给城镇居民的实惠。如今我省城市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任务两年完成,累计改造棚户区2600万平方米。

  今年年初,我省各级政府又开建廉租房,全省就已落实廉租住房建设用地57.14公顷,开工建设廉租住房80万平方米,完成房地产投资227亿元。长春市二道区低保户徐民强一家3口,以实物配租方式,从政府租来一间40多平方米的房屋,每平方米月租金0.4元。徐民强乐呵呵地说:“政府想得真周到,不用装修搬进来就可以住。”

  当然,那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高档、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为许多富裕起来的城镇居民实现了“安居”梦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居民平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5.5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6.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7.80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21.21平方米。城镇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住房设施也相应配套。多数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使用着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有全部或部分产权。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别墅,折射出了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从2007年开始,我省启动了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每户由省财政补贴2000元、县财政补贴2000元,并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献爱心活动,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在优惠政策支持下,农村泥草房改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镇赉县嘎什根乡后围子村西冷屯,站在村头高处一眼望去,一座座别致的新居错落有致。走进居民家中,家家户户都安装了塑钢门窗和暖气,地上铺着地板砖,厨房里粘着瓷砖。据村党支部书记汤德顺介绍,结合省里的政策,村里又为每户补贴了2万元。这样,每户只需再拿出2万元,就建起了全新的80平方米砖瓦房。经协商,这里34户村民的新居都是按统一规格,由施工队统一施工。

  镜头之四“行”。我省东南部的边陲——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在六年时间里,沿鸭绿江高等级公路把所有乡镇连接起来。过去,农民采摘些山野菜拉不出去也卖不出去,如今大客车就停在家门口,出门就像城里一样方便。

  城市公交线路星罗棋布。尤其是省城长春,公交车站点林立,每隔三五分钟就有一班,公交车况良好,跟坐班车一样舒服。人们排队等车,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体现着长春人宽容、大度和爱心。全封闭、全立交、方便快捷的轻轨客运,已成春城一道亮丽风景。装修一新的长春火车站,气派的龙嘉国际机场从天上到地上把吉林与世界连载到一起。高标准、高质量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勾连纵横,把内地与边陲,把平原与山区,把省内与省外连为一体。“村村通工程”使农村乡镇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通客车。如今出行在省内再远的地方也用不上一天。2005年至今,全省共改造巷道近7000条,基本达到了路面硬化,路旁绿化,“有路就有灯”的要求。农用货车、摩托车在农村基本普及,私家车正以实用、经济的角色轻松走进百姓生活。2007年吉林省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已经拥有汽车2.59辆,比2002年增长5.6倍。(下转A06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