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百名侗族同胞养奶牛致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5日11:01  常州日报

  本报讯 临近中午,武进横山桥镇芙蓉奶牛专业合作社内一片热闹,清晨外出割草的养殖户纷纷开着拖拉机回来了,车上堆满了小山似的水花生,牛棚里上百头各色奶牛随之欢腾起来。据合作社负责人任建明介绍,全镇已有上百名侗族同胞靠养奶牛致富,最多的年收入已达10万元。

  横山桥镇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相对集中,总体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汉族家庭。近年来,各级民宗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少数民族致富工程。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少当地农户开始家庭养殖奶牛,吃苦耐劳的少数民族同胞纷纷到养牛户家中打工,承担打草、挤奶和打扫牛舍等单一劳动,靠辛勤劳动获得报酬,但收入水平难以提高。近年来,乳业公司为了保证原奶质量,停止收购散户原奶,于是,当地企业家开始筹资兴办大规模奶牛场,成立奶牛合作社,实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民宗部门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积极主动与奶牛合作社沟通,引导企业家关心支持、参与少数民族致富工程,帮助少数民族同胞从打工者变成奶牛养殖户。这一做法,既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同胞致富,也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民宗部门的思路,得到了当地企业家的响应。

  芙蓉奶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建明是一位热心人,他租用数十亩土地集中建成奶牛养殖基地。为吸引少数民族同胞到养殖小区饲养奶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06年他投入60万元,新建牛舍80间,专门挂牌成立“少数民族奶牛养殖区”。在镇统战委员的帮助下,他邀请奶牛养殖基地有经验的专家为少数民族同胞讲解养殖知识,制定养殖计划,帮助选准种仔,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用房,提供牛舍水电和兽医服务,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树立致富信心。终于,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走进了合作社,从养殖工人变成小规模的养殖户。几年来,随着资金的积累,养殖技术的掌握,少数民族同胞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由最初的三五头到十头、十五头。来自贵州山区的杨吉芝夫妇俩都是侗族,2004年来常,先给养牛户打小工,2005年开始在任建明的帮助下养殖奶牛,最初养6头,今年已增至28头,若按市场价7000元/头计,他们家的资产已近20万元,最多一月收入上万元。

  如今,横山桥镇的芙蓉奶牛养殖场已列入武进区少数民族致富项目工程。

  (陆冬芳 钱月航)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