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比学术包工头更可怕的是学术日渐庸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05:31  中国青年报

  陈方

  “学术从业人员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论坛上,该省教育厅厅长齐涛当众痛斥目前存在于高校学术从业人员中的一系列不正常现象。齐涛说,学术从业人员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当包工头、当权威、当霸主的现象屡见不鲜。真正能把学术研究当成事业,“板凳宁做十年冷”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以学术为目的的人就更少了,更多的人只是把学术当作谋生的手段。(《齐鲁晚报》12月15日)

  从导师到老板,从老板到学术包工头,这些称谓流变折射的已不仅仅是师生关系的嬗变,而是高校从学术化向世俗化再到庸俗化的堕落。

  曾几何时,高校里师生促膝畅谈、齐头攻坚的情景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研究生对导师的“劳动力输出”,帮导师做课题、查资料、清理杂务……而导师则无心也无力帮助研究生打好基础和开展深入研究。当师生间“授”与“学”的关系异化为老板与员工的雇佣关系时,我们将此核心原因归结为“利益驱使”和“彼此回报”——学生需要导师提供项目与经费,以使他们完成论文和获取学位,他们并不在意老师是否能真正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导师需要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自己“项目组”的“劳动力”,至于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以后成长为怎样的人,他也并不在意。

  当导师蜕变为“学术包工头”,应该说这也是学术腐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雇佣关系的潜规则流行,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权力寻租”。教育部门也曾出台种种规定遏制此种现象。不久前,上海大学制订《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职责》,明确规定:导师不得把研究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对于未履行育人职责的导师,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招生,甚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分。这一规定一时广受好评,但也有不少人对如何界定“廉价劳动力”产生疑问。

  那么,针对学术包工头现象的蔓延,我们是否应仅仅把板子打在学术从业者身上?“学术从业人员世俗化,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固然可鄙,但不妨把视线放得更开一些,看看这些学术从业人员所身处的大环境如何。

  大学是追求高深学问的场所,理应具有独立和自由的超然精神。但现实中,中国大学热衷于“虚名”,为了快速出名,聘请没有教学经历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各界明星任客座教授,出钱请人在大学排名榜上虚假排名的例子屡见不鲜;各大学泛“行政化”趋势渐浓,“学术”日渐成为行政晋升的工具。大学里庞大的行政机构体系不断强化大学的行政色彩,泛行政化还使得大学眼光和心胸变短变窄。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大学已经成为社会不良流俗的追随者。

  当高校这个大的母体开始不可控制地世俗化,尤其是这种世俗化的现实诉求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整体的“媚”与“随波逐流”式的“庸俗化”时,单纯地去抨击学术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这片土壤的土质出现了问题,怎么可能指望它孕育出好的种子呢?所以,我们在批评学术从业者一步步蜕变为“学术包工头”时,也必须面对中国高校日渐庸俗化的现实,并拿出根治病症的良方。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