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催人奋进写华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08:15  城市晚报

  ■吉林日报记者 李新民 伊秀丽

  绚丽的歌舞,浓郁的风情,热烈的场面。11月13日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与首都各界观众一同观看了吉林歌舞剧院倾力打造的主题歌舞《红季节》。这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院团优秀剧(节)目汇报演出”,完美地诠释了我省文艺院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今天,当你走在吉林大地上,随处可见如春花般生动烂漫的文化风景。

  吉林歌舞、吉版图书、吉林电视剧……这些特色独具的文化产业不仅成为全省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在全国越叫越响亮的文化品牌。

  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长白山满族风情、吉林“二人转”……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仅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也成为吉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欢乐庄稼院、农家书屋、广场文化……这些散发着黑土地芬芳的群众文化不仅熏陶、浸润着吉林人,更让振兴吉林的脚步越走越坚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活跃群众文化,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解放思想:

  引领文化体制改革

  8月8日夜晚,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激情洋溢的“鸟巢”里,“吉歌精神”散发出璀璨的光芒。改制后的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凭借体制上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他们的吃苦精神和严谨作风,震撼了参与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的所有艺术团体,一时间,“鸟巢”里传颂着“吉歌精神”。

  中央有关领导称赞:“吉林歌舞充满活力和竞争力,充分证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面对成就,在文化市场里冲浪的人们不禁感慨万千。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业、文艺团体、电影制片厂等文化单位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惯性思维,使得省内很多出版社、文艺团体,包括长影厂,面临体制僵化、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益停滞的困境。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振兴吉林的重要方面来抓,一手抓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文化产业整合和发展,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长影,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也是新中国电影的风向标。曾经的辉煌,抵挡不住市场的考验,他们有过困顿,甚至步履维艰……文化体制改革,让他们重新奔跑在电影胶片上。商业片、艺术片、主旋律片、农村题材故事片几箭齐发,《灿烂的季节》《任长霞》《小巷总理》《大东巴的女儿》等,分别获得国内国际奖项;与香港合拍的《导火线》也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与此同时,他们不断拓宽经营领域,长影世纪城成为亚洲最大的主题公园;长影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

  2003年末,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省新闻出版局实行了局社分离。由21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吉林出版集团,除吉林人民出版社外,整体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取向的改革,给改制后的出版集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04年,管理成本同比下降12%;2005年,实现利润7971万元,比上年增长21%;2006年,实现利润9921万元,同比增长24%。集团版图书全国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的第6位,连续3年跃居全国第3位。

  改革的成功经验,促进很多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由被动转向主动。2006年7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吉林省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对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2008年,制定了《吉林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列出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里程。

  与时俱进:

  催生特色文化产业群

  20多年前,人们对“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似乎还缺少概念上的认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商品属性逐渐为人们所认知。1984年7月的某一天,长影厂接到了一份史无前例的“承包方案”:《街上流行红裙子》摄制组在全国电影界率先实行“承包制”。

  与此同时,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省内的文化发展空前活跃,各种类型的报纸、杂志等文化传媒应运而生,图书销售网点迅速铺开,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及节目套数增加很快,有线电视从无到有……

  转眼到了90年代,“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词,随之,“吉林制造”的文化品牌也悄然兴起。

  近年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的浪潮中,我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项目、资金、政策、舆论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影视、歌舞、动漫、出版等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以及“二人转”、宝凤剪纸、吉林浪木等民营民间文化产业。

  吉林歌舞最早驶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吉林市歌舞团的名字连续11年登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后,吉林歌舞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闯市场的路子越走越宽。2007年,吉林歌舞剧院集团公司总计演出191场,其中,赴外省演出150场,演出收入实现2677万元。今年年初,签订演出订单5000多万元。

  根植东北的“二人转”,目前已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东北风剧场、和平大戏院和“刘老根大舞台”等“二人转”演出市场异常活跃,效益十分可观,而且趟出了让吉林“二人转”走出去的新路子。

  影视动漫产业异军突起。近年来长影集团每年都生产电影10部以上;今年5月,经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建立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设立1亿元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力求将长影重新建成“国家队”;尽早实现年产100部农村题材电影和数字电影的目标。

  电影院线发展较快,2007年,全省电影院线票房收入达3892万元。“吉林制造”的电视剧在央视频频亮相,好评不断,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和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被批准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出版印刷业快步跟进。计划投资60亿元的长春文化印刷产业开发区,目前引入企业29家,到位资金1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印刷产业基地。通化《英语辅导报》社已拥有600余种报纸、期刊、图书和音像制品,年销售码洋3亿元,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民间工艺发展潜力很大。宝凤剪纸、东丰农民画、吉林浪木根雕、光明艺术学校等民营文化产业也迎头赶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走出吉林省,走向全世界,已经成为我省优势文化产业和民营民间文化产业的共同目标。

  关注现实:

  繁荣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

  在松花湖畔金秋烂漫的季节里,又一部“吉林制造”的电视连续剧《八月高粱红》正在紧张拍摄中,这部关东味儿十足的电视剧,将于明年早春3月与广大观众见面,由于该剧切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因此备受影视界关注。

  我省电视剧创作起步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以《响铃公主》《少帅传奇》《纪委书记》等领跑国内电视剧创作生产。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和扶助下,我省电视剧产业化运行机制逐步形成,电视剧创作生产硕果累累。2005年以来,《圣水湖畔》《陈云在临江》《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交通警察》等相继在央视1套黄金时段播出。共有59部电视剧在全国获大奖,其中11部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7部获“飞天奖”;13部获“金鹰奖”。

  为什么“吉林制造”的电视剧能够在央视频频亮相,能够获得很高的成功率、盈利率、收视率、获奖率,能够形成我国文化传播领域人人称赞的“吉林电视剧现象”?

  立足黑土地,关注民生、直面生活、弘扬先进文化、奏响主旋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创作生产,以执着的精神打造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谐统一的优秀电视剧,是我省电视剧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希望的田野》中的徐大地,取材于真实人物刘保忠;《插树岭》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反映了东北农村、农民在改革大潮中经历的巨大变化;《都市外乡人》展示了在缩小城乡差距过程中农民们艰难而又坚定的心路历程……这些电视剧贴近实际,昂扬向上,催人奋进,发人深思,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使我省成为电视剧制作的大省和强省。

  “吉林电视剧现象”,只是我省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了《吉林省文化发展纲要(2006-2010)》,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繁荣政策。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做了大量有效的组织工作。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投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吉林的火热实践,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吉林地域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在2007年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共有5项8部作品获奖,首次荣获全部奖项。我省先后有62件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数量在全国处于前列,省委宣传部获得组织工作奖“十连冠”。

  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委加大了对电影、戏剧、文学的指导和扶持,促进文艺全面繁荣。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从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提供保障,设立1000万元优秀文艺作品扶持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预算;制定实施《关于繁荣吉林文艺的意见》;加强题材策划,筛选和扶持优秀作品,文艺创作生产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电影、电视剧和舞台艺术创作剧目。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紧扣时代主题,坚守黑土地风格、弘扬先进文化——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为白山松水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贴近群众:

  提升黑土地文化软实力

  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广宁村,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3个月种田,3个月过年,3个月赌钱,3个月干闲”是村民们过去生活的写照。而今,广宁村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强化软实力,夯实硬基础,探索出一条生态好、产业旺、日子富、人气和的安居乐业之路。今年夏天,全国12个省(市、区)宣传部门负责人参观“欢乐庄稼院”示范点时,只见广宁村宽敞明亮的村部综合楼里,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电教室应有尽有。傍晚,村部大院里唢呐声声,锣鼓喧腾,村民们不约而同汇聚到这里扭起秧歌,唱起“二人转”。村民们说,“欢乐庄稼院”让我们春夏秋冬都有了活动场所。除了读书、娱乐之外,政府还经常派科技、法律、卫生等方面的专家来这里讲课,组织剧团来这里演出,让我们真正学起来、乐起来,富起来。

  为了改善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引导农民走上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从2007年3月起,省委宣传部与省文化厅等共同组织开展了“打造欢乐庄稼院,先进文化百村行”系列活动。活动采取“多元共建”的模式,由“党委、政府牵头、鼓励农民自办、部门紧密配合、社会力量参与,新闻媒体助推”,使“欢乐庄稼院”越办越好,成为全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亮点。仅在长春地区就建立起12个“欢乐庄稼院”示范点,走进了100多个乡镇,组织省内各大院团为农民演出达358场,为农民送各类图书近百万册,送电影12800场,建立农家书屋550多个,建立图书馆分馆30多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这项活动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总结推广。目前,全省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扎实推进,准备用3至5年的时间,实现全省9700个村子都建成红红火火的文化大院。

  自从去年春天我省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选配图书200多万册,建成农家书屋608个,组织省内出版单位出版了一大批优秀“三农”图书,特别是编辑出版了《新农村建设丛书》,已经配备到各地农家书屋120多万册。在今年年初举办的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会上,我省的先进经验受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充分肯定。

  我省文化共享工程实施5年来,共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5018个,形成了以省级分中心为龙头,以市、县(区)、乡镇(街道)、图书馆、文化馆(站)为依托,以社区、村屯为重点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到2008年2月底,累计开展服务活动9188次,服务人数达353万余人次。此外,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截至2007年底,我省国家、省及当地累计投放建设资金1.2亿元,共完成3550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及5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预定目标。

  近年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的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县以上文化设施在建项目27项,拟建项目22项。乡镇和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逐年加快。

  每年由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演出活动达数千场。如:“创业潮”、“文化艺术周”、“松花江之夜”、“金达莱之夏”等,参与群众近千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鼓励全省各地群众自办文化。现在,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队、舞蹈队、合唱团等文艺团体多达几千个,活跃在我省城乡各地。为了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文化部门的操作下,先后举办了“七月礼赞”、“十月放歌”、“五月的鲜花”、“欢歌吉林”等公益文艺晚会系列演出活动,为广大社区群众、农民工、环卫工人、公安民警、部队官兵、医护人员、教师学生和残疾人免费演出40余场次,观众达10余万人次。

  自从位于我省集安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我省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目前为止,我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升至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72处;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为振兴吉林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优势和精神支撑。

  “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省委书记王珉对全省文化工作的要求,也是提升黑土地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更是振兴吉林的精神支撑和新的战略着眼点。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白山松水间,处处春意盎然。文艺百花争奇斗艳,文化硕果芬芳四溢,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收获和喜悦,让吉林这片黑土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