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时间银行”储蓄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6日16:11  新民晚报

  姚丽萍

  献过血的朋友们手上都有一本义务献血证,里头记录了光荣历史,还有一个承诺:若干时间段内,如有需要,您献过多少,就能免费用多少。

  或许您一辈子也用不着那“同等数量”,而且您献血根本就不是为了那“同等回报”,但那个承诺本身却让您感觉温暖。

  说这事,是因为听了正在制订中的《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立法解读会,解读中提到了“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是怎么回事?假如您做义工,付出的时间就会被义工组织记录,有朝一日,若您需要,就可以凭借“时间银行”的储蓄“优先”获得同等时间的义工服务。据说,本市某些区域已试行了“时间银行”。

  对这个新生事物,却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优先回报”与志愿者服务的“无偿原则”不符,而且,一旦志愿者迁移,在不同地区积累的服务时间,兑现困难。

  这话听上去有点道理,再细想想,就不对劲了。你想啊,那“时间银行”储蓄的究竟是什么?恐怕并非简单的“时间量”的记录,更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假如人人都有这样的储蓄,全社会就多了一种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创造、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才是永恒发展的不竭动力。这道理也不是什么新创建,孟老夫子2000多年前就下了判断:有恒产者有恒心。因此,设立“时间银行”只会促进更多人加入义工行列。

  要激励“普通人”奉献社会,就千万别拔高了对义工的道德要求。无论哪个时代,纯粹的“道德巨人”总是少数。所以,“为奉献者奉献”才成了全球公认的志愿者“激励原则”。“时间银行”的储蓄兑现,在技术上也并非巨大难题,伴随社工组织的发展,“时间银行”的“通存通兑”不难水到渠成。

  或许义工一生也不会动用“时间银行”的储蓄,但,“用不用”是个人选择,“给不给”却是“社会认同”。因此,是否要给予志愿者服务“现实激励”,还需要立法者审慎考量。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