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番禺“母龙船”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04: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番禺“母龙船”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展示沙亭龙船乸与众不同的龙头。

  本报讯 (记者叶平生摄影报道)在番禺区化龙镇的沙亭村一带,有一种龙头没有胡须的“母龙舟”,当地人不叫龙船,而称为“龙船乸”(“乸”就是雌性、“母”的意思)。有趣的是,这种龙船乸的鼓点都与其他的龙船不同,虽然没有那么花哨,但“一鼓一点”绝对实战。在广州著名的“新造景”龙舟赛上,沙亭龙船乸一举夺得了“第一旗”的美誉。沙亭龙船乸也因此成功入选首批番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老龙船乸龙头已有300年

  日前,记者在番禺区沙亭村见到了3条龙船乸的龙头和龙尾,其中标号“一号”的龙头据称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记者看到,与人们常见的龙船头相比,这种龙船乸的龙头尺寸稍显小一点,金面青鼻,头上只有一个独角,龙船尾弯曲度也相对较小。最明显的一点是,其他的地方龙船头颌下均有一撮红色、白色或黑色的胡须不同,这里的龙头是不长胡须的!据曾任番禺区文联副主席、对番禺民间文艺非常熟悉的村里人屈九介绍,这就是沙亭龙船乸得名的由来所在——男的长胡须,称为龙船;女的不长胡须,就叫龙船乸!

  龙舟赛上屡夺锦标

  据《屈大均年谱》记载,沙亭龙船乸的这种独特扒桨技法,乃是融合了古代骑兵作战的兵法,而这种方法还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的夫人华姜亲自传授的。华姜的父亲王壮猷是陕西榆林人,世代在边塞统兵为将。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他曾经在园林驿举兵抗清,兵败自杀。华姜后来嫁给在明朝灭亡后一直游历各地、暗中从事抗清斗争的著名诗人屈大均为妻。婚后,屈大均带着妻子从陕西返回番禺沙亭老家。在途中,善于骑马射箭的华姜见到南方人出行多要靠船,忽然想到,如果能在扒桨方法中参用骑马射箭的技巧,不知是否能够加快船只的航速。于是,随丈夫回到沙亭老家之后,华姜就把自己的想法跟乡里人说了。乡里人按照她传授的方法试了一下,航速果然比原先快了许多。从此,沙亭人屡屡在龙舟赛上夺得锦标。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