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海漂”到“直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04:48  钱江晚报

  两岸邮路终于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此时回望30年来的坎坷历程,一段段载着心酸与欢愉、惊喜与遗憾的“邮路往事”扑面而来。

  飘(漂)过海峡的都是信使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之间应尽早实现通航、通邮。在这之后的第五个月,大陆方面宣布开办寄往台湾的平信业务。然而,这项业务并没有得到对岸的及时回应。

  在两岸不通邮的时代,风筝、气球、漂流瓶……凡是能飘(漂)过海峡的东西都成为信使。1980年9月23日是中秋节,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新闻特写,描述福建沿海军民将精心制作的月饼、写好的家书挂在风筝上,放飞到金门、马祖的情景。

  电波传来寻亲家书

  在岛内民众的强烈呼吁下,台湾当局于1987年开始开放老兵回乡探亲,海峡两岸掀起了寻亲热潮。在邮路仍旧受阻的情况下,无线电广播曾担当起在鸿雁传书的作用。

  作为“海峡之声”广播前身的福建前线广播,于上世纪80年代后专门设立了“台湾军政人员亲人信箱”节目。这个节目曾播出了一位国民党军界人士给大陆女儿的信:“这几年经常有贴心的朋友告诉我,说你和你的母亲在广播中寻找我。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如刀绞。这些年来,我没有尽到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女儿的职责……想不到你长大懂事以后,不仅不怨我、恨我,还千方百计寻我,年年呼唤我……”

  “间邮”家书回家难

  迫于岛内民众压力,台湾当局于1988年3月同意台湾民众给大陆亲友的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转寄大陆。

  “间接通邮”业务开展的第一年,从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超过300万封。而“死信”成为这一时期困扰两岸邮政的最大难题。

  1989年5月29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讲述一位敬业的邮递员从北京不同时代的地图中寻找线索,终于让一封“大陆北京西直门外公主坟新北京火车站40年前刘德海之三女刘明英之子郑正平收”的台湾来信找到了主人,其情节如同侦探小说一样扣人心弦。 据新华社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