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将麻辣带向全中国的何农

  

将麻辣带向全中国的何农

  

将麻辣带向全中国的何农

  他曾经是一个川剧研究的新锐学者,而今却是川菜美食文化的领军人物。他用文化人独特的眼光来解读川菜,却拯救了整个行业;他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带动川菜行业的进步,绝不隐匿自己的商业机密,著书立作传播川菜文化;成功转型商人后,仍不忘弘扬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结下不解情缘。

  一个企业拯救了整个行业

  12年前,何农带领一群满腹经纶的文人怀揣一纸策划,以“纸上谈兵”之姿闯入川菜业,开办了一家当时闻所未闻的餐馆——巴国布衣。如今,巴国布衣已从开初的一片哗然中稳稳走过12年,带动仿效者无数,并重新书写川菜文化,将麻辣带向了全中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荡神洲,让终年执笔案头的何农再也坐不住了。做策划、任顾问、小本经营……一步步接近商海中心。何农回忆说:“那时改革开放的风刮得正劲,我深刻地感觉到了经济大潮的诱惑,并意识到应该踩到这个节拍,于是,我带领一班知识分子集体下海了。我认为,我能有现在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个时代,让我有机会选择经济,选择商人。”

  1995年,何农联合朋友开创一个以印第安文化为背景的新型文化酒吧——“红番部落啤酒馆”。红番部落一蹿而红,并迅速点燃了成都的文化酒吧热潮。

  1996年,川菜市场持续低靡,洋快餐大行其道,粤菜、海鲜生猛火爆,成都各大媒体也竞相以“如何重振川菜”为题展开讨论,表示了对川菜前景的忧虑。9月26日,巴国布衣风味酒楼在成都人民南路悄悄地挂出了招牌,这在当时,只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一件事,但在若干年后人们看来,这在川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巴国布衣的诞生开创了川菜全新时代的到来。

  何农认定,“文化”是川菜的突破口。除了装饰,巴国布衣在菜品制作上也颇下心思,对传统川菜做了改良,紧扣“民间化”:不仅把纯正的川东家常菜端上了餐桌,更把民间的干豇豆、腌菜这些以前难登大雅之堂的土原料烹饪出了特别的味道。从此,民间和自然取代了雕琢之匠气;创新与整合击溃了世袭的秘方,文化和制度驱逐了陋习与行规……逐渐梳理出一条古朴粗犷又情致盎然、既平民化又高品位、集文化与餐饮为一体的川菜新路来。

  于是,孜孜不倦于寻找新的味觉刺激的成都人记住了这样一家“新派”川菜酒楼,成都人味觉的回归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地儿。

  此后,仿效者群起,一批现代化的、规模化的川菜企业应运而生,并借助文化与风味特色,使川菜业重振旗鼓,并迅速收复失地。何农指出,川菜是一种具有侵略性的菜系,新派川菜在成都成功崛起之后,“新派川菜风”便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席卷了全中国人的味觉。于是有人感叹:一个企业拯救了一个行业,一帮文人改写了整个川菜历史。如果没有巴国布衣,我们无法想象川菜会走向哪里。

  巴国布衣从开业到顾客盈门,只用了三天时间;从顾客盈门到酒楼盈利,仅用了三个月时间。此后12年,何农及其团队始终站在川菜发展最前沿,以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传统中餐操作,建立经理中心制,原材料供应基地、首倡中餐连锁经营……发展至今,巴国布衣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形成以成都为总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为区域中心,旗下拥有成都巴国布衣餐饮连锁管理公司、巴国布衣烹饪技术学院、巴国布衣食品开发公司、近20家连锁店、品牌价值过亿元的全国大型中餐连锁企业。

  现如今的巴国布衣在何农的带领下,正以不断拓展的创造性引领着川菜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推进。当手艺性、行帮气充斥川菜菜品的时候,巴国布衣推出川东江湖菜的粗犷干练一举征服食客;当大家都号称自己是江湖菜时,巴国布衣又整合川西坝子菜的明媚清爽,形成新风味川菜体系;在今天,当所有的人都恨不得跳进新派川菜这口井里舀水喝时,何农的思路又开始游移,他说:“川菜要真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就不应再纠缠于狭隘的一风一俗,而应站在中国菜的高度,去思考留住什么、放弃什么的问题,这样才能用麻辣占领全中国。”

  餐饮界的创作者

  为了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带动整个川菜行业的进步,何农从不隐匿自己的商业机密,著书立作、创办学校,传播川菜文化成了他经营之外的又一主要工作。

  1999年初,巴国布衣创办烹饪技术学校,至今已培养出成千上万川菜厨师,被誉为川菜名厨的摇篮。

  同一年,巴国布衣开办每年一期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初步形成从高级餐饮管理到高层烹饪技术的系列化人才培养体系。

  2000年9月,《巴国布衣烹饪经典》一

  套6册集结出版;一年后,《巴国布衣中餐操作手册》一套10册整理出版,填补了中餐商务理论的空白,至今巴国布衣已出版各类餐饮书籍60多册,销售上百万册,《巴国布衣烹饪经典》、《巴国布衣中餐操作手册》甚至一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当笔者问及,把自己的商业机密都公开后,巴国布衣怕不怕被超越时,何农认为:“书的出版,对巴国布衣品牌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巴国布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它因知识底蕴而形成的审时度势的创新动力,巴国布衣从不怕被别人抄袭。”

  与巴蜀文化的不解情缘

  1982年何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末,改良戏剧的呼声很高,但何农、胡志强等人则否定对川剧进行改革,何农在当时发表的一篇《传统戏剧与现代意识的十大冲突》,在国内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在他们看来,川剧这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应该像“活的化石”、“博物馆艺术”一样,分四个河道原汁原味保护起来,而不应当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改变它,以适应所谓的社会变革。“现在来看,把川剧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与当初我们的建议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但他们这种想法在当时却不被许多人所理解,反倒成了批判的对象。所以,直到今天,何农还在为他们当初的建议未被采纳而感到非常遗憾,为当初尚未来得及保护或错过了保护良机使得诸多川剧遗产消亡而痛心。将把握时代脉搏视为自己使命的何农,对周遭的文化界逐渐兴味索然,也促成了他后来向商界的转型。

  在经营巴国布衣的过程中,何农的巴蜀文化情节也一直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仅从巴国布衣的取名,就能窥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到酒楼的装修、内部设计、家具,都透露出浓浓的四川文化韵味,“只要是有条件的地方,我们都会在酒楼里设计一个川剧表演舞台,我们公司养着为数不少的川剧演员”。同时,在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后,何农加大了对地方文化的救援的投入,办公楼内就随处可见公司收集来的各种古牌匾和文化遗物。

  何农说自己没有离开过文化,这么多年做企业,验证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企业可以通过文化来立足,一定要找到自己能扎根的文化。对我们来说,这只能是中国文化,这是我们永远的竞争力。

  何农印象

  走进何农的办公室,除了宽大的办公桌和超长的书柜,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种古色古香的家具以及一些体积庞大的古董,加上墙上的壁画,文化气息十分浓郁,更像一个书房;墙边随意摆放的高尔夫球具,则显示了主人悠闲、健康的生活状态;而墙边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放的各种荣誉更显示出何农的低调。

  一身休闲打扮的何农看上去很有活力很精神,让人实在无法将他与50岁这个年龄挂上钩。而谈话一开始,何农散发出的亲和力就彻底打消了先前的顾虑,看来,这位文化人出身的老总很好相处,由此,在接下来的整个谈话过程中,笔者完全没有感觉到是在与一位大企业的董事长谈话,他那种重庆人惯有的爽朗与直率,营造了一个毫不拘束的对话氛围,在清茶的陪伴下,我们的对话更像是朋友间的聊天。

  谈话中,何农对文化的提及频率极高,儒商这个称谓放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其对四川地方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也让人肃然起敬。

  在整个对话中,让笔者

  惊讶的是,一个掌控着庞大业务的老总竟然在与笔者对话的1个半小时时间内,没有接到一个电话!这也足见整个巨辐实业公司在何农现代化管理理念下运转得良好有序,让他跳出了烦人的日常琐事,可以更多的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