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南流行语采编人员报道感言:与改革开放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09:22  南海网

  编者按: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日子里,由海南日报、南海网共同推出的“海南流行语”评选投票昨天结束,明天将揭晓评选出的30条海南流行语,以作为我们对海南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和献礼。今天,我们特刊发一组“流行语”采编人员的报道感言,这些记者、编辑只是“流行语”报道队伍中的部分代表,这些人生于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他们成长的岁月,正是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时代。透过他们的视角、感悟,有助读者更深入全面了解“流行语”产生台前幕后的故事,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感受海南日新月异的巨变。改革开放方兴未艾,让我们一起与改革开放同行吧!

  点燃了久违的激情

  本报记者 陈海虹

  陈海虹 女,1960年代生,1990年进入海南日报社工作,采写了“宝岛餐厅”“露莎餐厅”“力神咖啡”“乐普生”等流行语。

  在采写流行语之前,我已很久没采访了。

  当编辑久了,没有深入采访第一线,对许多事物缺少敏感,多了惰性,少了写作热情。当接到采写流行语宝岛餐厅的任务时,便有点不以为然:一个早就倒闭的快餐厅,能有什么故事呢?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自以为普通不过的采访,让我感慨良多。

  生活在当下的海口,满街的餐馆经常让人无从选择。没想到1980年代初的海口,快餐厅却是稀罕的新鲜事物。当1980年代初港商陈国清的宝岛餐厅在大同路开张时,报纸登消息,市民争相光顾,竟然还排队等座位,餐厅从早到晚都热闹非凡,门前的灯箱成了大同路的标志。

  这种情景,我并没有亲见,也很难想像。当这一切从老海口人嘴中娓娓道来时,实在很令我疑惑:这是真的么?一家快餐厅怎能有那样的魅力呢?我想像着那盛况一时的情景,但实在很难在脑海中绘出当时的情境;当老海口人津津乐道宝岛餐厅的那杯茶、那份饭时,更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又不是山珍海味,何以余味无穷呢?随着采访深入,我终于明白,只因为它出现在1980年代初的海口,在那个物资匮乏、相对封闭的年代,第一家带着港味的快餐厅便有了神奇的魔力,所以才有了老海口人嚼之难忘的滋味。

  同样在1980年代初开业的露莎餐厅,也曾经有过和宝岛餐厅一样的辉煌历史。与宝岛餐厅不同的是,露莎餐厅还在坚持。

  两家老餐厅的故事,仿佛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时间之窗,让我看到了海口流逝的20多年。

  改革开放前,海口的个体饮食业才4户,而到今天,已达2000多户,其发展速度堪称突飞猛进。全海口唯一亮着灯箱开着空调的宝岛餐厅,已经成了历史,遍布大街小巷的2000多家餐饮企业,把四海美味、八方佳肴,散布在海口的每个角落里。市民的餐桌太丰富了,选择太多了,人们下馆子吃饭,不再是为“解馋”,而是为了吃风味、吃特色、吃情调。再也没有哪家餐馆可以傲视海口、一家独大,也没哪家餐厅,可以骄傲地成为流行语,倒是此起彼伏的倒闭和开张,无言诉说餐饮业的惨烈竞争。

  流行语报道虽然结束了,但这30年曾经流行而又消逝的事物,定然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和感慨。而在一声声唏嘘中,社会发展的车轮,早已飞奔向前。我们怀旧,但同时也做好准备,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本报海口12月16日讯)

  翻阅岁月品味历史

  本报记者 陈成智

  陈成智 男,1970年代生,1998年进入海南日报社工作,采写了 “盲流”“金棕榈”“教育扶贫移民”“小财政大民生”等流行语。

  第一次参加报社策划会听到“流行语”的创意,不禁叫好。

  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望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30年和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年?我以为借助“流行语”引领读者重温往事,不失为奇招。

  一批本报记者受命采写 “流行语”稿件,起初采取“认写”的方式,即各人在列出的长长的“流行语单”上,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条。

  我“认写”的第一个词条是“盲流”。和许多人一样,我也曾这样称呼过进城务工农民,也曾递上一二张十元钞票招呼他们搬这搬那。干上记者后,我更知道这个群体生存之不易。

  找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写作 “盲流”这一词条?我找了一些书,上网查找了许多资料。在一个黄昏后,我忽然想起了老乡、青年摄影家黄一鸣。我家里有一鸣送的两本摄影作品集:《海南往事》、《时代映像》。

  翻开影集,1980年代末的许多农民工的身影,多有表现。于是,见报稿的开头,就是对一鸣摄影作品的描述:“烈日下,两包水泥重重地压在肩上,仅穿着一条短裤的农民工浑身青筋突暴,大汗淋漓……”

  写作这一词条,我想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里人对农民工从起初的蔑视到逐步认同、尊重;我想起海南省图书馆落成时轰动全国的“农民工名录”;我想起农民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跻身中国工会最高议事殿堂……

  于是,稿件的标题就定为:《盲流:蔑称的终结折射社会和谐进步》。

  写作“流行语”,需要我们用故事勾起深埋读者心底的往事和情感。写作 “金棕榈”和“BB机”词条时,我都尽可能查找更多的资料,挖掘更丰富、更有趣的故事。令我欣慰的是,确实有相当部分读者一直力挺“流行语”,他们在来电、短信和帖子里倾诉了情感。

  写作 “流行语”,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来盘点部分“政治热词”。在写作“教育扶贫移民”时,我深深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政策同时作用于教育与扶贫,对教育工作者和老百姓是怎样的撼动;在写作“小财政大民生”词条时,我们为省委、省政府“口袋里的钱不多,也要想方设法解民生之困”的魄力折服。

  听说“流行语”要结集出版,我自己也得留一本。翻阅岁月,品味历史,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本报海口12月16日讯)[1] [2] [3] [4] [5] 下一页作者: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