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四千万条短信围堵非法集资

  

图文:四千万条短信围堵非法集资
图文:四千万条短信围堵非法集资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CFP图

  新华社发

  记者 蔡琳璐

  股市、楼市持续低迷,怎么让手中的钱生钱呢?这是大部分市民在投资理财时遇到的烦恼。正是群众的理财热情高涨,盲目热衷于高回报,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当他们看到有人许诺以“每月2%-5%甚至更高的利润回报”吸纳资金时,禁不住怦然心动,于是,有人便不顾风险,将全部身家投入其中。到最后才发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所谓的高额利润没到手,还落了个血本无归。

  近日,省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简称省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披露了发生在我省的一批典型非法集资案例。

  非法集资警示短信

  一年内发了四千多万条

  “警惕不法分子以委托理财、投资入股为名,高额回报为诱饵,向社会非法吸存,谨防上当受骗……”近日,很多市民都陆续收到过类似的警示短信。

  这些短信是由省金融办发出的,旨在提醒社会公众,通过合法渠道投资理财,警惕非法集资。这样的短信,省金融办仅今年以来,就向全省2000多万手机用户普发了两次。

  近年来,以高额吸存、连锁加盟等为诱饵,诈骗群众钱财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增加趋势。公安机关虽全力侦破,但有犯罪嫌疑人将资金挥霍或转移,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非法集资危害群众利益,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如何引导群众增强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有效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成了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年内普发了四千多万条短信,围堵非法集资,正是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委托投资”跨省吸存

  4个月卷走4000多万

  黑龙江省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号称下辖房地产、物业管理等4家全资子公司,注册资金3500万元。今年5月起,该公司以投资房地产、高科技、矿产资源开发的名义,采取人串人的传销方式,将非法集资之手伸向我省。

  该公司抛出的诱饵是:只要投资人与其签订“委托投资协议”,约定4个月为一个投资周期,每投资1万元,前3个月每月可获红利8%,第4个月即可返还本金。照此算来,即使不算复利,1万元在4个月后也会变成12400元。

  公司规模大、回报这么高,如果投资一定会大赚一笔。这一消息在我省鄂东地区民间迅速传播开来,一些手中有点闲钱的人,开始蠢蠢欲动。

  家住黄石市的甄东(化名),是个比较谨慎的人。他听到该公司的宣传后,觉得投资回报太高,使人不能相信。于是,他专程前往黑龙江,到该公司实地考察了一番,该公司向他承诺,帮助公司发展业务,还可按级别和业绩获得返点。

  在利润诱惑下,甄东考察归来后,将所有资产都投入该公司,并不断地发展下线。此后不久,他被发展成为该公司驻我省某市市场办事处负责人之一。

  短短4个月时间,该组织就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达4000余万元,涉及该市500多人。目前,警方已就此案展开调查。

  警示一

  省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省外一些实业或投资公司采取地下传销方式、跨省吸收公众存款,是当前我省非法集资案件的一个新特点。“非法集资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且隐蔽性、欺骗性强、潜伏期长,只要集资者资金链不断,投资者出于侥幸心理一般不会投诉。因此,该公司在我省其它地区涉嫌从事非法集资究竟涉及多少人、涉及多少金额,目前很难发现和估计。”

  非法集资就像一只不断膨胀的气球,总有一天是要吹爆的。因此,投资人或非法集资参与者应当及时向有关行业主(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揭露,争取“打早打小”,以免更多市民受骗。

  两枚“超市筹建处”专用章

  “募”走“股金”600余万

  今年8月已被移送起诉的蕲春县无业人员王明(化名),自己刻了两枚图章:湖北××超市筹建处黄州总部财务专用章、湖北××超市蕲春筹建处财务专用章。

  2006年初,王明拿着这两枚图章以及自制的收款收据,网络了一批“骨干”,并开始在黄冈、蕲春等地向公众“募股”:每3000元为一股,半年为一期,每月返300元,第六个月除返还本金外,还可获利780元。对业务骨干还实行凭单奖励,每股奖业务费100元。

  王明等人以老干部、下岗职工为目标,聘请当地有影响、有口碑的名人积极宣传造势,采取亲套亲、邻连邻、熟人骗熟人的方法募股。为增加欺骗性,他们还以招收兼职业务员为名,与被募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仅2006年2月-4月,他们共吸收蕲春、黄冈两地181户投资人现金617万元。这些投资款大多被“骨干们”侵吞,王明作为核心组织者,累计获得提成40万元。经过两年多的侦查,公安部门追回了392万元赃款。但按相关规定,投资人只能按追回款的比例,拿回部分本钱。

  警示二

  省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指出,股金与存款的根本区别在于:不确定期限、无固定回报、不能退股或还本,只能定期分红、转让。这个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不过是打着“募股”的幌子,从事变相非法集资。

  超市向内部职工募资

  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神农架某超市开业不到半年,便出现了经营困难、流动资金不足等问题。2006年10月,该超市负责人便想了个“妙招”:向内部职工募集资金,按月息2%支付利息,期限长短不等。随后,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截至去年10月底,该超市共募集资金1000余万元,集资人达290多户。

  由于承诺的高额利息无法兑现,引起了集资人极大不满,有人便向公安机关举报。去年底,当地公安机关通过查封资产变现、网点招商、追缴赃款赃物等途径,共追回资金360多万元,已于今年1月、8月,分别按相应比例清退给集资人。

  警示三

  “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政府不会为此买单,投资人必须树立风险自担的意识。”省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这位负责人介绍,确有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希望通过民间融资来渡过难关,却因对市场前景、企业管理能力的错误估计,造成资金不能产生预期效益,不得不将融资行为向社会蔓延,“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不小心”沦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

  这位负责人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作为银行,应当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和信贷模式,不断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同时,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主,应学习掌握一些金融知识和相关法规,即使通过民间渠道寻求融资也要格外谨慎,注意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以避免“不小心”演变为非法集资。

  境外基金每月返利25%?

  超额回报市民莫轻信

  去年8月,我省十堰市武当山居民许某到当地警方报案称:经人介绍网络购买“瑞士共同基金”,先后投入51万余元,已回收部分本金和利润15万余元。8月18日,基金组织网络中断无法正常运营,其剩余的 36万不能回收,怀疑被骗。之后,陆续又有100余人报案称被骗,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该局迅速成立专案组侦查,经查实,“瑞士共同基金”是以境外基金为名义、以互联网络为平台、以高额利润回报为诱饵、以诈骗钱财为目的的非法传销组织。“瑞士共同基金”号称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1999年总部迁到多米尼加。到2005年,该基金协助全球投资者管理资金达到90亿美元。

  该基金以互联网为平台,广泛宣传高额投资回报:花1000美元购买一份“瑞士共同基金”,每月可获返利25%。投资人购买一份即可发展下线,下线投资额的10%将由该组织直接打入介绍人账户。

  2006年10月、11月,犯罪嫌疑人张某安排吴某、陈某在武当山经营“瑞士共同基金”并成为其下线。至2007年8月,吴、陈二人在武当山共发展200余人,进行“瑞士共同基金”的投资,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

  警示四

  “天上不会掉馅饼,回报过高,投资人就得多个心眼。”这位负责人介绍,尽管非法集资的形式不断变换、花样不断翻新,但一般有四个特征: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集资;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投资项目或工程(如境外基金、高科技或农林业项目)等名义集资;承诺高额回报还本付息。

  面对投资理财的高额利诱,只有擦亮眼睛、捂紧口袋、审慎行事,才能免遭骗局。如碰到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建议市民看看清楚是否取得有关部门批准的经营资格、是否涉嫌变相非法集资,想想明白高额投资回报来自哪里、自己能否承担投资风险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