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事用刚日 内事用柔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4: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
在港台地区流行的现代通胜。钟葵摄
“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

  择吉趣谈

  本专版撰文:钟 葵

  趋吉避凶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古今中外都有择吉的习俗。因择吉涉及数字,所以人们很自然地把数字与吉凶联系起来。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数字的喜忌也因文化的差异而不同。

  求吉利武则天改“玺”为“宝”

  中国人对在发音上与“死”字相近的字都很忌讳。如皇帝使用的印章自秦以后都称为“皇帝之玺”、“天子之玺”,到了唐代,武则天觉得“玺”和“死”发音相近,听起来很不吉利,便把“皇帝之玺”和“天子之玺”改为“皇帝之宝”和“天子之宝”。因“4”与“死”发音也相近,中国人忌讳“4”字,受中国影响,日本、韩国也把“4”视为不吉的数字。在韩国和日本,一般尽量不用“4”字,酒楼、旅馆、办公楼等都没有“4楼”,在医院更是绝对看不到一个“4”字。

  西方人不忌讳“4”字,欧美国家忌讳的数字是“13”,如果13日恰好是星期五,西方人认为最不吉利。此外,非洲的加纳、埃及,亚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新加坡等国也视“13”为不祥。中国人不会忌讳“13”,甚至很多地方以“13”为吉祥数字。在民间习俗中,农历十三日是关公磨刀之日,江浙一带有十三日忌动刀砧的习俗,以示对关公的崇敬。

  在吉祥数字方面,中国人喜欢“3”、“8”、“9”等数字,日本人偏爱“3”,但不喜欢“9”(因日语“9”的读音与“苦”同),印度人青睐“0”和“5”,西方人喜欢“1”,瑞士人对“11”情有独钟。

  对数字的选择只是择吉的一部分,在欧美国家,有一套与中国择吉术类似的择日方法,只是判断吉凶的标准有所不同。欧美择日术一般以占星术为依据,我国择吉术的依据是阴阳五行理论,绝大多数吉日或凶日都是依据天干地支的生克制化推算出来的。

  阴阳五行理论是择吉的依据

  阴阳五行是中国独有的哲学理论。中国先民以阴阳五行囊括天地万物,对阴阳学说,一般人都比较熟悉,而对五行学说,很多人至今仍很陌生。中国先民不仅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还总结出一套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为什么会相生相克?自古以来人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命理探源》这样解释五行相生:“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木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白虎通义》这样解释五行相克:“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符号。天干有十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位,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时,天干和地支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它们依次从头到尾组合,一个循环共60位,俗称“60甲子”。

  当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配合时,天干以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以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以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当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相配合之后,各干支之间就形成了生克制化的关系,古人据此就可以择日了。

  战争为“外事”祭祀为“内事”

  据古籍记载,早在上古时期,古人每逢大事必然择日,但择日的原则比较简单,没有后来那么复杂,正如《协纪辨方书·序》所说的:“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此皆载之经典,百王不易者也。”阳为刚,阴为柔,“刚日”即天干地支都属阳的日子,“柔日”即天干地支都属阴的日子。“外事”指巡狩、朝聘、盟会、战争之类的事情,“内事”指祭祀、丧葬、嫁娶、求嗣之类的事情。古人进行外事的时候,就选择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丙子、丙寅等“刚日”,进行“内事”时,就选择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丁丑、丁卯等“柔日”,这是阴阳观念在择日中的反映。

  今天下午2时至3时钟葵在大洋网谈2009年生肖运程。欢迎登录www.dayoo.com滚动新闻区参与互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