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菜篮子”里的30年岁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5:51  舜网-济南时报

  “吃了吗”这句话在很多年前是人们常说的一句问候语,而如今,它已渐渐被人们淡忘。究其原因,还得从“菜篮子”说起。

  12月16日,提起30年前的“菜篮子”,今年72岁的靖树华老人深有感触地说,那个年代,菜篮子里的东西少得可怜,几乎人人吃不饱、吃不好。

  上个世纪70年代,靖树华是济南化工厂的一名销售人员,工资按国家干部24级发放,每个月41元。当时,吃、穿还都是凭票买,每个月分得的粮食斤两是按脑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分配,分别是28.5斤、32斤、45斤。由于靖树华被划分在脑力劳动者的行列里,所以,他每个月有28.5斤粮票,其中包括3斤大米、9斤左右白面。另外,每个月被称为改善生活的副食票也只是3两的肉票。

  光靠这些,一家三口尤其到了月底根本吃不饱饭,更谈不上吃好了。市面上几乎除了萝卜就是白菜,至于芹菜、油菜之类的昂贵蔬菜,靖树华想都不敢想,因为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根本买不起。为了填饱肚子,靖树华和妻子经常在集市收摊后去捡烂白菜叶子,因为肉少,他们便用少得可怜的肥肉提炼一小罐油存着,做菜时拿出来加上一小勺,添点儿香味。所以,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当家菜就是炖白菜。

  到了春节,“菜篮子”才会多点儿油水,比如每家分半斤肉、1斤生花生、1斤鸡蛋、半斤花生油、1两香油、半斤白糖。当然主菜还是大白菜,买上上百斤,靖树华一家能存着吃一冬。每年这个时候,为了省几毛钱,靖树华能从南门菜市场(如今在泉城广场位置)骑车跑到郊区的集市买。

  在靖树华的记忆里,因为买不起足够的大白菜,当时比他们家更“穷”的邻居,就趁秋天落叶时,扫两大缸杨树叶子留着一家五六口人冬天吃。

  靖树华说,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票没了,菜的品种也多了起来,但也不外乎黄瓜或茄子之类的本地菜,很少有外地的蔬菜。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不一样了,市面上出现了不少外地蔬菜,鲜肉、海鲜也可以想吃就吃了,饭桌上的花样也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柿子椒、西兰花、紫橄榄真是应有尽有!就算是吃国外进口的蔬菜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靖树华说,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菜篮子”发生了巨大变化,“吃了吗”已逐渐被人淡忘,白菜亦不再是唯一的“当家菜”,取而代之的则是鸡、鸭、鱼、肉和色彩纷呈的新鲜蔬菜,它们让老百姓有了口福。

  (记者 范俐鑫)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