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耄耋翁讲述“阜成信”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5:51  舜网-济南时报

  时报12月17日讯(记者白鹏飞)本月初,在经二路改造的时候,363号大院清理出了开埠时期的老字号“阜成信棉花行”的牌匾。已经淹没在记忆中的“阜成信”再次成为济南市民关注的焦点。

  据资料记载,“阜成信棉花行”是1909年由聊城人王协三创办的。当时,鲁西、鲁西北一带种棉花的农民特别多,棉花行业成为连接纱厂和棉农的一个纽带。“阜成信棉花行”在王协三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当时经济实力在济南首屈一指的经济实体。据王协三的后人讲述,当时王家的财力不在济南苗家之下。

  自称是“阜成信”员工后人的郭先生介绍,“阜成信”当年由“阜”、“成”、“信”三家股东共同出资30万大洋联合组成,经营十分红火。“上世纪30年代后期,仅在胶济铁路上每天就有一节载重30吨的车皮运输货物,还不算津浦与陇海线。今天经三路纬八路到纬九路一带全是当时‘阜成信’的房产。除了济南,在青岛、天津、郑州、张店、西安等地都设有分号。”他说。至于有史料记载“阜成信”由“阜”改为“复”一事,郭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说:“‘阜成信’曾经有一次失火,损失比较严重,‘阜’家股东就撤出了资金,于是,老东家就把‘阜成信’改为‘复成信’。”

  近日,记者在章丘市普集镇见到了“阜成信”当年的两名员工刘印衡和刘志汉,刘印衡82岁,刘志汉92岁。刘印衡介绍,“复成信”又分成“复成信东记”和“复成信西记”,紧接着,这两家又分别改称“东义花行”和“鸿大花行”。至于分家的缘由,刘印衡说,当年,老掌柜王协三对员工特别友善,给员工的工资和分红特别多,王协三去世后,王家的两位后人也很忠厚老实,当年跟随王协三到济南创业的伙计们就主张分家另干,于是,王家后人就继续经营“复成信东记”,经二路清理出的牌匾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后来,在日本人和特务的迫害下,“复成信东记”一蹶不振,后来就解体了。

  而曾任“复成信”总经理的刘鸿义开始经营“复成信西记”,随后到青岛和上海发展,改称“鸿大花行”,生意做得相当红火。然而,作为中国民族产业的“鸿大花行”终究难逃日伪的迫害,难以经营下去,后来转战上海,也没能发展起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