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垃圾中转站以他的名字命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7:13  南京晨报

  22年清运16万吨垃圾!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名叫施勤忠,现年58岁,秦淮区环卫所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

  16万吨垃圾具体有多少,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概念。如果把16万吨垃圾在22年内清运完毕,划算下来平均每天的清运量达到20吨。即便用上南京环卫目前装备的5吨载量垃圾运输车,也要足足装满4车,而在没有机械辅助作业的多年前,这些全部要靠人工锹铲肩扛来完成。

  施勤忠1950年生,1979年成为环卫垃圾装卸工

  1987年、1996年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劳动模范

  2000年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环卫工全国劳动模范。

  2002年,南京最大的垃圾中转站之一被命名为施勤忠垃圾中转站

  除夕夜全家站在雪地里等他

  秦淮区环卫所支部书记张国庆,是施勤忠早些年的同事。在张国庆眼里,施勤忠是个聪明人,下乡插队前就是初中文化了,要不是错过机会,说不定也会是个大学生。“不过要是这样,环卫所现在就少了这个全国劳模了!”

  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是张国庆给施勤忠不同于其他普通环卫工人的评价。“环卫工作一直都被认为是既苦又累还挣不到钱的工作,即便在当年是国家正式职工、拿固定工资都没人愿意干。其实老施最初选择干环卫多少有些无奈。”张国庆说,虽说最后当了环卫工人,难能可贵的是施勤忠竟然在环卫一线坚持了一辈子,而且干出了责任,干出了名堂。

  “我19岁一个人离开南京,回城时已经是三口之家了,虽说南京有父母在,但一个男人拖家带口的总不能靠父母过吧?”回南京当年7月,环卫系统首次面向社会招工,给了施勤忠拿固定收入的机会。“我当时就想,干什么不是干,能养家糊口就行。”

  话好说但活难做,施勤忠连自己都没想到刚进环卫所就成了一名垃圾装卸工。“当时的清扫工上午、下午工作完就下班了,但装卸工必须把一天的垃圾处理完才能走,我每天都是早上5点出门,晚上9点多回家。”施勤忠感叹。“好像是1980年除夕夜吧,家里都等着他过年。那天晚上下大雪路又不好走,七等八等不回来,我父母、我、儿子四个人都站到门口的路上等。”老施妻子刘月莲回忆,晚上10点半,先发现爸爸身影的儿子施宁兴奋地大声喊叫“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等施勤忠推着自行车走近,发现家人全站在雪地里等他时当场就哭了。

  每天回家累得不想动弹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城的垃圾绝大多数靠环卫工人赶着骡车挨家挨户上门收。“南京是古城,小街小巷很多,环卫工人赶一个拖着敞口大木箱子的骡车,每到一户门前就摇摇铃铛。因为巷子深,往往在巷头摇,过几分钟就有巷尾的人家拎着垃圾出来了,大家倒垃圾都很主动,比现在积极!”当年和施勤忠一起收垃圾、铲垃圾的王克利放下手中的活,点了根烟接着说,在挨家挨户收齐垃圾后,他们要把骡车里的垃圾再一锹锹铲出来,堆到路边。等专门清运垃圾的空车过来后再铲进去,然后找个地方运到那里倒掉,每天工作完回家都累得躺在床上不想动弹。

  不过,由于当时并没有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管理办法,也没有专门设置倾倒垃圾的地点,很多时候,不仅错过上门收垃圾的居民会自己乱倒垃圾,就连环卫工人们也会把收来的垃圾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倒掉。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4年,当年南京市政府颁布了《南京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此后,南京街头便出现了一种建在道路两侧,专门用来倾倒垃圾的高台垃圾箱。“其实就是在路边砌个几米高的敞口垃圾池,市民倒垃圾先要上到顶上的平台,垃圾池底是坡形的,最下面开个门,我每天清运垃圾就是从池子里往外耙,挨个弄出来,一天怎么说也要弄个十几吨。”

  把开垃圾车的机会让给别人

  “嘀嘀,嘀嘀……”1984年前后,骡车摇铃收垃圾的方式逐渐被俗称的701(类似吉普车)、东风等机动车收运所取代。在那个年代,别说小汽车,就是家里有辆自行车也是件十分拉风的事。开汽车收垃圾在当时让不少环卫工人觉得很神气,要是能当上汽车司机更是件值得夸耀的事。因为司机在那个年代被人们定义为技术工种,娶媳妇都容易。

  因为工作踏实、认真,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施勤忠当时所在单位的领导便推荐老施去学汽车驾驶,说回来好开垃圾车。“你不晓得当时老施心里有多高兴,我们几个平时要好的工友都嚷嚷着要他请客,没想到一向节俭的老施想都没想满口答应了下来。不过后来这顿饭拖了十几年我们几个都没吃上嘴。”和施勤忠有着近20年同事经历的包福民回忆,几天后,施勤忠找他谈心,说看着单位里眼快30岁的年轻小伙,因为干环卫连个媳妇都找不到自己心里很不舒服。想到自己已经是成家的人了,就是当司机开车了还是和垃圾打交道。如果把这个机会让出来,怎么说也能方便年轻人谈对象。

  就这样,施勤忠把令人羡慕的司机岗位让给了单位里的年轻人,而他自己照旧把卸垃圾的大锹往自行车上一绑,骑车跟在垃圾车后面。垃圾车开到哪他就干到哪,一天能骑上好几十公里路。

  只要城市干净,受点委屈没什么

  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让原本用于就近收集垃圾的高台垃圾箱渐渐暴露出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南京开始在市区范围内选址建设垃圾中转站。1986年4月,位于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在靠近27中的地方率先建起了一个小型垃圾中转站。

  建成不久,这个原本设想可以方便居民倒垃圾的中转站在附近居民、单位反对,且被认为有碍夫子庙景区整体观瞻的现实下最终被移到了现在的七里街。

  “原来还是郊区的七里街现在也发展起来了,当初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后还是没能避免。”现在和老施在一个班组工作的环卫工人师城桃说,前几年,垃圾中转站附近一家餐饮店老板故意以影响生意为由,把一堆煤灰渣倒在刚刚被扫干净的马路上,还声称不随便倒垃圾要环卫工人干什么。“老施当时就看不过去,刚上前劝阻,店老板就抓着他领子骂了一通,依老施平时的脾气,肯定当场就和店老板干起来了。后来,老施竟然什么都没说,自己把煤渣又扫了一遍。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如果当时动手,不仅耽误工作还影响环卫工人形象。虽然直到现在,环卫工人仍然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但老施总告诫说,环卫工作被人瞧不起是社会偏见,只要城市干净,自己受点委屈没什么大不了。”正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理解垃圾中转站、理解环卫工人对城市环境做出的贡献,2002年,经过秦淮区总工会批准,施勤忠所在的节制闸垃圾中转站被正式命名为施勤忠垃圾中转站,南京也从此有了以环卫工人命名的建筑。

  20多年没休过一个节假日

  随着各类垃圾中转站在南京越建越多,收集来的大量垃圾该如何处理又成了新问题。因为之前新建的4个垃圾弃置场已经接近饱和,选择新的垃圾填埋地成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环卫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几件事之一。

  在此期间,虽说垃圾清扫、运输、中转都逐步用上了机械设备,但装卸的活却一直是人工操作。垃圾堆积发酵后的味道臭不可闻,尤其是盛夏,经过高温发酵的垃圾散发出来的恶臭令人窒息,在清运时又需要装卸工站在垃圾堆上,边卸垃圾边用脚去将垃圾夯实,升腾的毒气极容易导致人皮肤因过敏而生疮,而当时的环卫工人又没有配备必要的作业保护工具。每每这时,施勤忠会第一个跳到垃圾堆上,并阻止其他同事帮忙。和施勤忠同在一个班组的工友这样评价他:“越苦越困难的事总是老施先上,他总说‘我一个做了大家就不用再做’。”在一年繁重的工作中,单单是夯实垃圾就让施勤忠脚部每年夏天都会生出大片大片的毒疮。1993年,43岁的施勤忠当上了班长,他们班一共负责6个垃圾中转站、6个高台垃圾箱和15条主干道的垃圾清运。照理说有了分配权,自己应该享点福,但施勤忠依旧把最脏最累的活留给自己,为了多运垃圾,20多年来没休过一个节假日。南京市市容局环卫处负责人感叹:城市离开了环卫工人一天都运转不下去,南京有很多数十年未回家过年的环卫工人,不是这些工人不想回,实在是走不开,也不能走开。

  老施希望将垃圾变废为宝

  “春天的树花子(梧桐树种子)、夏天的瓜皮子、秋天的树叶子、冬天的煤渣子。”虽然施勤忠现在已经不用再亲自清运、处理垃圾了,但对于南京日常生活垃圾的种类老施心里清楚得像明镜一样。“因为用上煤气、天然气了,现在除了冬天没什么煤渣子,几十年了,南京的垃圾种类总体上没什么变化。”

  不过,就是这些种类变化不大,但体量却以每年15%增加的生活垃圾让南京逐渐感受到了压力。“南京目前正在使用的轿子山、水阁、天井洼三座大型垃圾填埋场是1991年确定的,现在连这三座填埋场也只能使用3年时间了。”目前正在整理南京环卫史的南京市市容局工作人员徐少林强调,南京正越来越受到垃圾围城的威胁。根据规划,南京将在未来两年投资兴建江南、江北两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同时还会再次为新的江南垃圾填埋场寻址,以解决未来20年南京垃圾处理问题。“据说通过焚烧后,垃圾不仅能用来发电、把废料做成建筑材料,还能利用焚烧产生的蒸汽生产热水,最关键的是污染少。”和垃圾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施深知目前填埋式垃圾处理方式产生的弊病,也更希望南京在垃圾处理上有更好的出路。

  作者:陈彦/来源:南京晨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