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八百里瀚海翻天覆地30年 海西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7:17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三十年来,海西各族人民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各项改革,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州经济总量翻6.66番位列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西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成功实现了从一个落后的传统农牧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性转变,走在了全省前列。1978年到2007年,海西经济总量从1.99亿元增加到201.67亿元,三十年翻了6.66番,高于全省1番,位列全省第一,经济总量从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第16位上升至第12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7倍。

  全州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731元增加到2007年的47009元(人民币),突破6000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7.6倍。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来,海西州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改革开放到1988年的第一个10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为26.1亿元,第二个10年为104.2亿元,第三个10年为681.6亿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2.2亿元。总投资是“六五”投资的49倍,“七五”投资的24.5倍,“八五”投资的15.9倍,“九五”投资的5.6倍,“十五”投资的1.8倍。

  其主要特征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海西州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先导性措施。加大与国家、省有关部门衔接协调力度,增加投入、先行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从基础设施投资构成看,各行业投资普遍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业方面投资项目有: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建设、315、109、215国道、格茫公路和部分县乡、乡村道路改造项目。邮电通讯业电力方面投资项目有:兰西拉光缆工程、龙羊峡-乌兰、乌兰-格尔木、乌兰-都兰、乌兰-德令哈等送变电工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扩能工程、格尔木机场改扩工程等一些项目已建成。文教方面有各市、县的中、小学校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的建成使用,使该州培养人才的基地扩大,为建设海西输送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社会事业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建成了文化、卫生、科技、公检法等一大批项目,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全州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符合国家调控方向的建设领域投资增长加快。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同时也带动了采矿业和制造业等行业。石油、天然气、钾肥、石棉、煤炭、黄金、铁、纯碱等工业企业先后落户海西,对提高全州工业科技含量,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等关系到老百姓“衣食住行”基本生计的投资进一步加大。

  加大了对园区产业项目的投资力度。改革开放30年期间,全州围绕项目带动产业群战略的实施,形成了格尔木工业园区、德令哈工业园区、柴旦工业园区、乌兰县工业园区和县市农牧产品种植示范园,通过对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及园区内各类产业项目投资,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优化了我州的投资环境,形成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在园区企业中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构建了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配套性强的优势产业集群。

  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收入提高

  农牧业稳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71亿元, 三十年翻了3.87番,较1978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3.9%。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单产由1978年150公斤/亩,提高到2007年的371公斤/亩,三十年翻了1.3番。30年来,全州农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渔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在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投资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建成了以格尔木、德令哈两市为重点的无公害果蔬产业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为主的柴达木优质油菜种植和制繁种产业基地,以枸杞生产为主的中藏药材产业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为主的柴达木绒山羊繁育基地,以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为主的柴达木牛羊肉生产基地,以柯鲁柯湖为主体的水产品生产基地。随着海西州农牧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牧民收入渠道拓宽,农牧民收入构成也从单一的集体分红,向以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国家补贴、社会保障的转移性收入、土地转让(租)的财产性收入等的多元变化。2007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647元,比2004年的2011元增长31.6%,年均增长9.6%。

  2007年人均家庭经营总收入达到3632元,比2000年增加657元,增长22.1%;占总收入的比重为79.9%,比2000年下降14.2个百分点。2007年农牧民工资性总收入为609元,比2004年增加481元,增长3.76倍,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3.4%,比2000年上升9.4个百分点。2007年农牧民转移性收入达到226元,比2000年增加212元,增长15.1倍,占总收入的5.0%,比2000年上升4.6个百分点。2007年农牧民财产性收入为78元,比2000年增加31元,增长66.0%,占总收入的1.7%,比2000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海西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模式和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上升,逐步走上了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轨道。2007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42.44亿元,比1992年增长36倍;完成工业总产值296.94亿元,比1992年增长近33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1亿元,比1993年增长近17.3倍;实现利税总额110.4亿元;比1997年增长近43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9.4亿元,比1993年增长20.5倍;完成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比1993年增长15.7倍。工业已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度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资产重组,海西州工业经济持续向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集中和发展,形成了有资源、有市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到2007年底全州工业企业已达到272户,比1978年增加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3户,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等级不断上升。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行,海西州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等六大优势行业占据了海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成为拉动海西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7年,六大优势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9.9亿元,占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7%。

  教育金融邮电事业成就斐然

  1978年,全州拥有各级各类学校420所,在校学生70439人。学校布局上存在点多线长面广,大多为农牧区牧读小学,规模小,效益差,教育教学质量不高。1978年和1990年以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停办了一批牧读小学,恢复扩建了寄宿制小学,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在校学生人数由1980年的21054人增加至2007年的27484人,普通小学人数由1980年的44364人增加至2007年的46280人。全州普九义务教育到2007年1月经国务院验收已经达到100%。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0年的94.94%提高到2007年的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1980年的82.8%提高到2007年的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1980年的37.06%提高到2007年的95.4%。全州学龄儿童、少年入学率比1980年提高了13个和20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6.8年。

  随着全州经济和财力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州金融机构存贷款顺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均在15%以上。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78年只有1.38亿元, 2007年就达到132.88亿元,增长95.6倍,翻了6.59番,年均增长17.1%。

  2007年,全州完成的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48亿元,是1978年的224.5倍,三十年翻了7.8番。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邮电业务总量以年均21.7%的速度增长,整个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城镇居民收入突飞猛进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居民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从1983年—2007年海西州城镇居民统计调查的收入数据变化来看,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收入渠道呈现多元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发展成果惠及全州百姓。

  三十年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8.31元,与1983年相比,增长了23.3倍,年均增长14.2%。

   地方财力和支出均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全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州财力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保持社会和谐、推动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州地方财力在改革开放起步时的1978年只有0.84亿元,用了20年到1998年超过3亿元,用了6年到2006年超过10亿元,2007年就超过20亿元达到26.22亿元。全州财力在“十五”时期以来,实现了大的飞跃,2007年比2000年净增近22亿元,增长5倍,三十年翻了4.97番。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0.46亿元增加到2007年12.73亿元,增长26.7倍。30年来,全州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这是全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体现,是综合实力增强的标志,是改革开放所取得辉煌成就的直接反映。

  2007年,全州财政支出26.38亿元,30年翻了5.64番,是1978年的49.8倍。30年来,随着全州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教科文体卫事业发展、环境保护、惠农补助等重点支出和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进了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07年全州用于一般公共支出7.02亿元,占全州一般预算支出的26.6%;用于科教文卫5.68亿元,占支出的21.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85亿元,占14.6%;支农支出2.93亿元,占11.1%,城乡社区事务2.37亿元,占9%。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就业 贷款 标志 一批 菜种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