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赚”理财产品四个月亏掉大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7:18  深圳特区报

  报料人:李女士

  报料内容:花了30万元购买银行推荐的两种理财产品亏损一大半。

  报料奖:150元

  核心提示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不少产品还以“高收益”和“保本”等为卖点吸引投资者。可市民李女士购买了两款当初承诺“保赚”的QDII产品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

  如今,李女士的总投资已亏损超过15万元,她告诫投资者一定要具备风险意识,不要轻易听信银行客户经理的推销。律师也指出,在我国,“包赚不亏”的保底条款是无效的。

  客户经理承诺“保赚”

  2008年7月,市民李女士接到了某外资银行打来的电话,向她推销购买几款该银行的QDII产品。“现在国外的股票跌得很多,基本已经见底了,这个时候投资是很明智的。”银行工作人员对她说。

  该银行客户经理王小姐向李女士推荐了两款QDII理财产品,其中一款是投资海外矿业资源的,另一款则投资海外交通行业。“经济再不景气,那些矿业也总是值钱的,您现在买,过几个月再出手,肯定是‘保赚’的。”

  在王经理的建议下,李女士花10万元购买了投资矿业的QDII产品,又花了20万元买了投资交通业的QDII产品,剩余20万元则买了一款保本理财产品。

  亏钱了对方只表示“遗憾”

  到了11月底,李女士收到对账单后打开一看,却吓了一跳:自己购买的那款投资矿业、客户经理承诺“保赚”的QDII产品,已经浮亏超过60%,账面上只有35404.53元。而投资交通行业的那一款,也已经亏损超过一半。

  李女士立刻给银行客户经理打去电话,不料对方的态度和她当初买产品时大相径庭:“既然是高收益的产品,肯定也有高风险,这一点在我们的认购书上写得很清楚。如果近期由于市场波动造成了您的损失,我们也只能表示遗憾。”

  让李女士不满的还有银行的服务。“不仅收益和当初承诺的相差太远,而且出现亏损也没人主动来一个电话解释一下,甚至连查询账户都很麻烦。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投资者,遇到银行主动推荐理财产品一定要睁大眼睛,判断风险,因为最后的损失都是自己承担的。”

  理财顾问开始推荐债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像李女士遇到这种情况绝非个别现象。据今年11月初进行的统计,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共计超过250款QDII产品中,亏损累计超过50%的超过四成,其中11款亏损超过70%,净值跌入“2角”区间。而李女士购买的投资海外矿业的QDII产品,是一款直接购买海外基金的产品,也是亏损最为严重的QDII产品之一。

  上周末,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经历QDII产品净值严重缩水后,各银行都对风险提示比较注重。在某银行一款年收益率预估仅有2%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第一句话就是“本理财产品有投资风险,合同中所明确承诺的收益面临着合同明确列示的风险,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

  听说记者打算购买理财产品,理财顾问们都比较谨慎地向记者推荐货币基金或者投资于债券等收益较为稳妥的理财产品。“前一段时间QDII亏得很厉害,我们现在都不会向客户推荐购买了。”一位理财顾问说,“2007年随便买什么都能赚钱,很多人看到甜头了,便没了风险意识,后来都亏得很惨。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客户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当配置一些收益小些、风险也比较小的理财产品。”

  律师:“包赚不亏”的保底条款属无效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也出现在市场上。然而,这些理财产品收益各有不同,风险也有大有小,投资者根据自己能力和要求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至关重要。

  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罗武章律师认为,无论做什么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而且投资收益与风险在通常情况下是成正比的。“包赚不亏”的保底条款也被我国有关法律认定为无效。因此,投资者首先必须树立风险意识。

  其次,投资者也不要简单听信业务员的口头承诺,而应该重点关注投资产品盈利性的客观分析和对合同条款的审核,注意所有的承诺必须是书面承诺,否则,会存在取证难和维权难等很多后续问题。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