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居民收入30年涨50倍

  

长沙居民收入30年涨50倍

  改革开放30年来,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持续攀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穿梭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行进在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上,呼吸着宜居星城的清新空气,改革开放给长沙居民带来更多幸福感和归属感。余志雄摄

  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长沙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全国经济腾飞的东风,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创新,不懈努力,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沐浴3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个产业兴旺、城乡秀美、文化繁荣、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的崭新长沙,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湘江两岸,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长沙居民收入30年涨50倍

  [图表解析]

  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跨越2000亿元

  [数字说话] 2007年长沙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23.8%,比重比1978年提升12.3个百分点。

  [记者点评] 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长沙经济加速发展,在全省的引领地位持续增强,各项主要指标在全省的占比持续提升,地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的比较地位于持续扩大的竞争压力中稳步提升。2007年长沙完成GDP2190.25亿元,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11位,经济总量步入中等偏上城市行列,与1991年相比较(下同)经济总量排名提升4位;人均GDP在省会城市中排第9位,排名提升12位。

  [图表解析]

  财政收支能力大幅提升

  [数字说话] 1978年长沙财政预算内收入仅为4.33亿元,通过近30年的发展,2007年长沙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4.58亿元,2000年至2007年长沙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28.5%。

  [记者点评] 一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能力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财政收支的变化由经济增长、经济规模的扩张和财税体制的变化所决定。1978年以来,长沙的财政收支水平持续、快速提高,按当时的口径,财政收入能力的增强为财政支出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1978年长沙财政预算内支出仅为1.67亿元,2007年一般预算支出达到218.17亿元,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使政府行政能力大大增强,为长沙经济加速发展、人民生活快速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表解析]

  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说话] 1978年长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14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1000亿元,2007年完成1445.18亿元,1978年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4.0%,29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96.86亿元。

  [记者点评] 大投入产生大产出。巨大的投资为改变长沙的面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长沙市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52平方公里扩展到5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展到18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5%提高到60.2%,上升了近40个百分点。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9%以上,长沙已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交通运输设施及道路瓶颈大大缓解,197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310公里,1994年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公路通车,到2007年长沙高速公路已达25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666公里,全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从长沙到其他市州城市均可实现4小时到达。社会事业迅速发展,1978年至2007年全市用于文教卫体科方面的投资超过1000亿元,先后扩、改建了一大批场馆设施,居民生活水平由此不断得到改善。

  

长沙居民收入30年涨50倍

  [图表解析]

  经济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

  [数字说话] 1978年,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3.3∶44.2∶22.5,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一产业比重大大降低,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至2007年产业结构调整为6.3∶45.0∶48.7。今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攀升,全市经济结构再次改写,产业结构一变为5.8∶51∶43.2,二、三、一的新结构模式,成为长沙经济发展“强筋壮骨”的最佳选择。

  [记者点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动力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迅速转变为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的局面,第二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也稳步提高,投资和工业两大引擎夯实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张白纸迅速发展起来,至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1285.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8.7%;高新技术产业也迅速崛起,2007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72.5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2.4%;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在规模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43.8%。

  

长沙居民收入30年涨50倍

  [图表解析]

  新型工业成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数字说话] 2007年长沙全部工业共完成总产值2154.6亿元,比1978年增加2134.95亿元,增长108倍;实现工业增加值771.56亿元,比1978年增加765.19亿元,年均增长14.4%。

  [记者点评]改革开放以来,长沙把壮大工业作为加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以重视,尤其是2000年以来,长沙全面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不断转型调优,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五大支柱产业脱颖而出,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业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2007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4位。从全国35个中心城市(包括26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5个副省级城市)来看,长沙的规模工业增加值今年已经连超厦门、福州、长春,由2007年的第21位前进至第18位。

  [图表解析]

  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数字说话] 1978年至2007年,长沙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7元增长到161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43元增长到6613元,城乡居民收入2007年分别为1978年的49.4和46.2倍;居民储蓄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长沙市城乡居民全部储蓄余额仅为1.14亿元,人均储蓄25元,2007年储蓄余额达1177亿元,人均储蓄18118元。

  [记者点评] 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居民收入的增加状况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居民实际拥有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储蓄的大幅增加体现出人民正大步走上富足之路,并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农业丰收和市场商品供应的丰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消费升级步伐越来越快。

  [图表解析]

  居民消费逐步升级

  [数字说话] 1978年至2007年长沙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306元、140元提高到12288元、5413元,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78年的40.2倍和38.7倍。

  [记者点评] 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给城乡居民带来了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57.07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45平方米,楼房占到全部住房的81%;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64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13.97平方米;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庭基本耐用品实现从无到有,数量及质量大大提升;现代交通及通讯设备及用品广泛运用,2007年长沙移动电话普及率达70.58户/百人,全市宽带用户数已达71.97万户;汽车走入平常家庭,2007年城乡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分别达8.8台、7.1台。

  [图表解析]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数字说话] 2007年长沙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为40.7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6.06亿美元,进口总额14.65亿美元。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5.04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为240.99亿元。

  [记者点评] 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进出口业务,加大引进内外资力度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长沙的外经外贸事业几乎是从无到有、稳步发展。通过对外开放,诸如资金、技术、管理理念、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得以引入,极大地加快了长沙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外向型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