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附弥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8:08  南方日报

  领袖既可以是一国的首长,也可以是一区的行政长官,一支军队的将军,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一支乐队的指挥,一支球队的队长。华附有责任去培养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才能肩负起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重任。

  一大摞书从地面砌到比桌子还要高,一堆又一堆,侵吞着区竞志的“地盘”,有人来访还得踮着脚尖才能挪步。这无关其语文老师或是校办副主任的身份,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身处华附。

  忙,是华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12月的常态。前者除了要准备期末考题外,还得设计下学期给学生开的选修课程,赶在期终交出方案;后者在应付期末考试之余,还要排出时间像蝴蝶一样,飞扑进年底各种火舞热扬的学生派对。

  不同的是,今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选择,几乎都有着同一个“主心骨”:献礼。比如历史老师想开一堂“寻找附中人120年历史足迹”的探究性课程;政治老师想设计一个“中学教育兴衰与城市生态发展”的科研项目;学生广播站想建“我与附中点滴”的形象擂台;校园小歌手比赛不少原创歌曲罕有地“撞词”,老土得要掉牙的“福如东海”一而再地用在了青春年少的HIPHOP节奏内……

  昨日,华附校长吴颖民正式发布:这所“牛”校将于12月28日迎来120岁生日。然而,校园内低调如常的节奏告诉人们:忙而不乱不言倦,基本上已经是华附人的一种标签,个中的底气不是双甲年月的“老传统”,相反,是其与时代始终同步的“历久弥新”:学校像超市,老师像厨师,学生像领袖。

  老师像厨师

  不用坐班、不用探求升

  学率,与学生一样,有时间

  去“调好每一个菜式”

  “课程就相当于一个人生存和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包括粮食、蔬菜、鱼肉等等,但有课程还不够,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教学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靠教师的加工。”华师大副校长、华附校长吴颖民打比方说,“教师就像厨师,为什么你也做菜,我也做菜,我就做得没有你的好吃?就因为你有一套迎合不同顾客口味的做菜方案,而且相同的菜,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风味,我就不行。”

  从王屏山,到蔡汉平,再到吴颖民,华附合校50多年三任校长均有共识:一所学校想要保持教育教学的高水平和学生的高素质,一定要注重建设有学校个性的课程体系,一定要建设一支能够实施这个课程体系的优秀教师队伍。

  为此,华附“不惜血本”地“外招内修”:对外,海内外大范围地搜罗、聘用人才,除固定的中学教师编制外,还每年请几十位大学教授来学校讲课,无数的学者名流成了华附学生的“幕后导师”。对内,每年都积极鼓励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进修,读硕士、读博士,甚至出国留学,只要学到了真水平,比如拿到了学位或出炉结题报告,学校就“报销”。

  “而且华附老师不用坐班、不用探求所在班级或所任课程的升学率,与学生一样,有时间去‘调好每一个菜式’。”

  学生像领袖

  “我们有兴趣学好数学,

  也有时间去读《红楼梦》,去当义工。”

  “华附最少的是作业,最多的是自习课”在网站上搜一搜“华附好处”,会发现不少“过来人”告诉你真正的“华附烙印”———不是书呆子,不会抛书包,而是有着能从琳琅满目中挑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习惯和眼光。

  这一点,在该校坚持了19年的“学农”实践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华附的“学农”不是“过家家”,而是让高二学生实打实地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教育。特别地,从1996年开始学校决定为“学农”注入探究性学习的新血液后,学生不仅要帮忙割禾、晒谷,为农村通渠修路,还要在这些务农项目中发现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探究式学习。

  像去年11月,来到清远市飞来峡镇大厂三村学农的陈妍羽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覆盖了党中央有关政策、发展、民生和精神生活等四个方面。她在田间地头随机访问了20位农民后发现: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的了解并不够;农村的宗族意识、赌博、帮派等陋习依然根深蒂固;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等等。她在农村中小学听课、代课时看到,学校校舍、设施破旧落后,教师水平较差。这些使其深深忧虑:“如果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不好,那农村孩子成才的根基就不牢。”

  今年3月,这份调查报告被送到省委书记汪洋的办公桌上,汪洋批示:“我看重在校高中生这样学习和认识社会的方式,我们的教育应当更注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请转达我对该学校、有关老师和陈妍羽同志的表扬。”

  “华附学生好像都很忙,但肯定不全是忙学习。各有各的时间去学习感兴趣的和留意身边的事物。”在今年第七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华附四名女生中3人包揽头三名,团体总分第一,队员陈晶晶说:“我们有兴趣学好数学,也有时间去读《红楼梦》,去当义工。”

  “领袖既可以是一国的首长,也可以是一区的行政长官,一支军队的将军,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一个学术领域的权威,一支乐队的指挥,一支球队的队长。”吴颖民说,华附有责任去培养这样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群,才能肩负起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重任。

  学校像超市

  除了早上的必修课外,其他都是可选的,华附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北大、清华课堂。

  曾庆慧和马锐:科研项目《广州野生鹭鸟兴衰与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查研究》获第八届国际青少年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郭艳婷和美国佛蒙特州的GabrielHunterCalvi:科研项目《中国南部沿海增养殖业的调查与展望》获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物与环境探索活动评选优秀项目一等奖。

  这是华附荣誉室陈列的一角,没有张贴高考出了多少个状元,不是问鼎了哪个奥数桂冠,而是一些“大”得有点吓人的题目,难以想象出自中学生的手笔。

  然而,这样的“冰山一角”是由多种多样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打垒而成的。

  JA经济学与模拟企业经营决策、文化遗产荟萃、古典音乐欣赏、电影欣赏之卓别林系列、模拟联合国理论与实操、天文学初步、萨克斯管和单簧管吹奏、地理视野中的经济生活、网球、健身……一个个看上像是大学里选修课的课程赫然印在本学期的《华南师大附中选修课程选课指南》内,早在学期之初就由学生在校园网内自由挑选,简单可选如在超市买菜。同时,每个课程都计算相应学习学分及奖励学分,融入学生的模块学习“达标”中,所以并无额外造成学习负担。

  “除了早上的必修课外,其他都是可选的,华附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北大、清华课堂。”郭艳婷感慨,“它给我们的是一个巨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我们的触角尽可能伸得更远,并形成了一种大胆想象的习惯。可能正是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潜力迸发出来。”

  “大当家”揭秘四大谜团

  高考状元、奥赛冠军、素质教育先锋……华附总是被众多的光环笼罩,有人说得益于优质的生源,有人说归因于悠久的传统,但没有谁能讲得清这所牛校的“发家史”。

  昨日,在宣布学校于本月28日举办120周岁生日会的同时,华附现任“大当家”吴颖民也向记者解开一些悬在社会上的“附中之谜”。

  为何是120年历史?

  “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华附)的名称,始于1952年。时值全国院校大调整,岭南大学附中、中山大学附中、广东文理学院附中、华南联大附中四校合并,成为“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四所附中,是华附发展的坚实根基,其历史渊源各不相同,当中数岭大附中最长。岭大附中前身为创办于1888年的格致书院。

  根据“血脉论”,华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8年建立的格致书院,至此120年。

  为何合校50多年只有3位校长?

  从1952年合校起,华附有三任校长,一是老校长王屏山,接下来是蔡汉平校长,我是1996年接任到现在。

  这和其他学校比较频繁的人员变动不一样。但我想,如果方向是对头的,那么只需要持续地朝着这个方向不断进行改革,不换人,就减少了折腾,减少了犹豫不定,可能反倒是好事。

  为何一个华附变4个?

  华附通过与投资商合作,吸纳近4亿元民间资金,创办华附番禺学校、华附新世界学校和华附南海实验高中,使一个华附变成四个华附。这个做法在社会上争议很大,有各种“帽子”扣下来,但“无所谓”。如果不办这些学校,会有那么多社会资金投入到优质教育的建设中来吗?也就没有可能产生上万个优质学位!

  名校的优质资源搁置不用没有人说浪费,当这些资源服务于社会,让更多孩子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反有人说你占用国有资产,或者让国有资产流失。

  为何领奖台上的附中学生连一套像样的礼服都没有?

  暂时筹不到足够的钱让家里困难的孩子也穿上礼服,所以不想全校订制,怕增加这些孩子的负担。

  我们目前募集的奖助学金只能先解决这些学生的基本学费和生活补贴,让他们安心读好书。

  本版撰文谢苗枫统筹梅志清摄影王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