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留学计划 开启国门看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08:29  东方网-文汇报

  

留学计划

  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宏观经济学研讨班,右四为邹至庄教授,右二为后来担任过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泰勒。(照片由邹至庄教授提供)

  本报记者樊丽萍

  人才最宝贵,今天已成共识;但能在二三十年前就看清楚这个的,就是伟人。伟人邓小平1978年提出向国外大量派遣留学生的讲话,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推动国门开启、国人向外看世界的第一力量。

  这一年的6月23日,邓小平与有关领导谈清华大学的建设问题,谈到了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他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万把人。留学生管理制度也要改变一下……留学生可以住在学校,也可以住在外国朋友家里。……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可到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去看看,经常了解留学生的状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伟人的远见卓识,历经时间沉淀而尤显其深刻与透彻。

  从1981年起,由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主持的中美联合招考赴美国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掀起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规模前往海外研修科研事业的留学热潮,为中国后来的大规模国际人才交流和科学文化交流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留学“军团”的温馨记忆中,有一支“小分队”不容忘却。它就是“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

  1980年,首次来到国内讲授经济学的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邹至庄,深感当时国内学界对西方经济学的隔膜,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派遣中国留学生赴北美名校攻读经济学的建议。在邹至庄的推荐下,1985年至1987年间,国内共有168位重点高校的毕业生和年轻教师被教育部派往美国和加拿大的名校留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当年的邹至庄留学项目,已经成为一段佳话:

  ——它留下一段历史,清晰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向西方“取经”现代经济学,实施经济学人才储备战略的历史断面。

  ——它造就了一批精英,今日活跃在我国经济学理论前沿、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经济和金融实务领域,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实际经济发展做着各自的贡献。

  一批经济学人出自同一摇篮

  今年6月下旬,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90华诞之际,举办了一个名为“经济学教育与经济改革”的论坛。论坛还特别为新书《现代经济学论文集——献给邹至庄教授》举行首发仪式。作为向邹至庄教授的献礼,《论文集》汇集了42位当年参加过邹至庄留学项目的学者的顶尖水平文章。活动当日,80高龄的邹至庄教授亲自到场,与大家共同回首那段历史。

  在国际经济学界,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邹至庄教授因他的“邹氏检验”(chow test)而备受尊崇;在国内,一大批经济学人对邹至庄更是有着一份特殊的师生之情。

  在交大那场小范围论坛的当日,亲切地称邹至庄教授为“老师”的,都是当今在现代经济学以及金融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人物,包括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林、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谢丹阳、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张俊森、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资产配置与战略研究部总监赵海英、上海市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方星海、高盛亚洲区总经理胡祖六、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谭国富、长江商学院教授梅建平以及三山公司合伙人李山等。

  这一批经济学人均是在20多年前受益于“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才使得他们的人生轨迹有所改变。

  “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邹至庄教授本人。”方星海如此回忆道。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他参加了1986年的邹至庄留学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经济学。1993年他转学至斯坦福大学并获经济系博士学位。尽管早在20多年前,方星海手持邹至庄亲自撰写的推荐信求学大洋彼岸,但由于留学项目的特殊性,师生一直到2008年才得以见面。

  第二“邹氏检验”中美交流桥梁

  所谓“邹至庄经济学留学计划”,其实是一个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公派自费留学项目。

  邹至庄教授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披露了当年这一留学项目的细节。根据他的提议,留学项目由教育部组织选拔考试,在全国各重点大学挑选一批优秀学生。整个选拔考试分为数学和经济学两个考试科目。“数学试题由王泽农处长负责,主要考查学生在微积分、代数和概率论方面的知识;经济学试题则由我来出,一部分是从当时关于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中选题的,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经济的。”

  1985年至1987年的连续三个学年间,国内先后有168位学生通过邹至庄留学项目,赴美国和加拿大名校留学,深造经济学。不少参加过邹至庄留学项目的学者告诉记者,他们不仅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北美攻读经济学的中国学生,也为后来北美高校选招中国留学生提供了一杆标尺。“时至今日,美国一些名校的经济学系,仍喜欢招收有理工科和经济学背景的中国学生,看中学生的数学成绩,这些选人的标准,就是在当时建立起来的。”

  由于邹至庄留学项目对推动中美经济学理论交流以及推动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它也被称为第二个“邹氏检验”。

  留学北美名校取经现代经济学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林,是第一批参加邹至庄留学项目的学者。在他看来,邹至庄当时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主要是因为他察觉到一个问题:国内的经济改革已经起步,市场经济的概念已经提出,但通晓市场经济理论的人才却相当匮乏。“上世纪80年代初邹先生在国内讲学时说,国内的学者和年轻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了解太少,他讲课效果不大。”

  系统的经济学教育,在当时的高校是没有的。周林自1982年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复旦管理科学系当助教。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大学的经济学教学,对西方经济学还很陌生,执教经济学的老师,很多都是从数学系或会计系“半路出家”,最主要的教科书是高鸿业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翻译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其他的参考书目则十分有限。

  以周林所就读的复旦大学为例。尽管世界经济系在当年也属于热门专业,但主要研究的是区域经济,即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整个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以描述为主,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差甚远。方星海也坦陈,在清华大学临近毕业时,就知道自己以后一定要出国去读书,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如何申请美国的学校,在当时并不清楚。“如果没有邹至庄项目,出国求学肯定要晚好几年。”

  到北美名校去“取经”,把现代经济学理论带回国。一大批经邹至庄项目留美的学子,后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并不约而同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如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等一大批活跃在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学者,也都是邹至庄的“门生”。

  “我记得邹先生讲过,经济学是不分东方、西方的!”许小年谈到20年前的邹至庄留学项目时说,这一项目最主要的贡献是通过一批“海归”,带回来一套国际通行的经济学研究术语和研究方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对市场运行进行配置的科学,研究经济学,必须有建立、完善一套学术规范。一批学子去美国接受系统的经济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问题的视角和研究方法,继而才能够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讨论、解决发生在国内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说明二三十年来经济学界研究氛围的变化,喜欢“实话实话”的许小年这样举例:过去看到国内一些学者写经济学论文,一篇文章里可以提出十大观点,每个观点下又可以列出几大趋势和几点原因,但是整篇文章的观点都缺乏论证,前人在这一领域作出的研究成果也只字不提。“20年后,这种研究方法上的惯性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变。国内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已经很有了很大起色,进步很快。”

  上世纪80-90年代,正是经济改革不断推进,理论界不断破旧立新的10年。发生在经济学研究领域的问题的转变,也让包括周林在内的一批学者感到,他们的所学,将越来越有用武之地。

  周林不无感慨地说,1989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有机会回国参加一些经济学界讨论。当时学界已经提出了要进行理论创新,但所谓的“创新”,主要是“拿来主义”,即把国外已经有的经济理论直接引进过来。围绕市场经济、所有制等问题,国内的讨论十分激烈,但主要偏重于政治和策略上,基于纯学术的观点交锋还不多。在此背景下,通晓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周林感到自己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多。“而今时今日,我们与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十分接近,在教学领域和研究领域的进步都是显著的。”

  回家报效祖国星星之火燎原

  邹至庄留学项目,对参与过的学者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而对整个国家来说,意义也是非凡,它无异于一项人才储备战略。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蔡洪滨教授的话来说,20多年后的今天,邹至庄留学项目俨然已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方星海的个人经历,就极具代表性。1998年,时年34岁的方星海结束了他此前在世界银行5年的职业生涯。受当时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周小川之邀,方星海回到国内后,受聘建设银行。而此前两年,他已经开始寻觅回国发展的机会,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平台。回国后的方星海,历任中国建设银行协调办主任、中国银河证券公司秘书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等要职,目前效力于上海市金融办。“在美国时我就想好了,35岁之前一定要回来,我们这一代人生长在新时代,报效祖国的观念是很重的。”经过多个岗位的历练,方星海找到了一个报效祖国的更广阔的平台。

  方星海认为,从今天看来,邹至庄留学项目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是邹至庄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三个十年,国内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懂得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人才。其时,通过邹至庄项目留美的学生也大多都已完成了学业,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不少人还有了在美国高校和金融机构工作的实战经验。

  国家需要人才,“海归”报国心切。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一拍即合”,立刻促使了一大批参加邹至庄留学项目的学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发展。他们深入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金融等重要实务领域,在迎来各自职业高峰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推进国内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科研水平,周林、许小年、李稻葵等一批学者选择了高校作为他们的平台。“当初,邹先生送我们去美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现在我们学成了,就要把这门学科的精髓带回来。”周林目前是“两栖”学者,除了执掌交大经济学院外,他在美国高校也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在美国做研究,个人的边际贡献已经很小;而在中国,现代经济学是国家所需,我个人的边际贡献就大多了。”

  从邹至庄留学项目归来的学者们清晰地意识到,尽管目前美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氛围仍要高于国内,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和深入,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现代经济学理论,也更需要他们做出个人的贡献。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