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争着抢着要建南北分界标志,干吗呢?

  建南北分界标志,纷纷攘攘的,吵了好一阵了。

  先是江苏的淮安、宿迁,后是安徽的蚌埠和淮南,最近听说还有河南信阳,都在吵吵着,要花大把银子建一个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这淮安更是急先锋,新华社的消息说,那里眼看就要建成一个球状物,据说就是那劳什子“标志”。看来啊,中央台的气象预报从此就得跟着改改了,那句笼统模糊的“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将寿终正寝,南北的区别就此可以具体到以米计算了,真是大功一件哪。

  扫兴的是,悄没声息的,安徽蚌埠却率先树起了一个南北分界的雕塑。晕吧?

  好大喜功的当权者着了魔,百姓却不买账。有专家说,“南北地理分界是‘地带’概念,并没有哪一个城市特别适合建,没有哪个城市有建设的唯一性资格。”网友更是骂声一片。据某网站8月份的调查,15万名网友,93.61%的人认为淮安不该弄这事儿。你要看看那跟帖,更是惊人:一个字———骂;两个字———大骂。

  骂得有理啊。我顶!

  首先是,南呀北的,都是个相对的概念,总处于演变之中。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把泰山说得神乎其神,他们要是知道还有一个喜马拉雅山,这些忽悠的话就不好出口了吧?就说这中国人,以长江为界,又分南方人北方人。先是北方人看不上“南蛮”,近世以来南方人又看不上渐趋落后的“北方佬”了。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那里的暴发户首先会嫌弃乡下人,从中还要分离出江北人,江北人中再剔出安徽人,因为安徽人在上海从事着吃苦受累的角色,看不上(他都忘了,徽商曾经是多么辉煌)。把秦岭淮河一线定为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地理科学以后的事,保不齐,哪天又变了。

  网友还说呢,这事儿是人为把国家、把人民分为南北。中国人自古讲究和睦和谐,反对分离分裂。夫妻闹矛盾,主张“劝和不劝离”,兄弟闹意见,反对“兄弟阋于墙”。诸葛亮那是咱们顶顶佩服的人了,千百年来也是好评如潮啊,南阳诸葛庐的对联说,“纵论三分天下审势画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既讲分又求统,分是手段统是目的,应该说是对孔明先生的公正评价。但是啊,近来就有学人批他了,说他乱出主意,造成了国家分裂的局面,这不是为今天的“台独”开启了思想理论先河么?现在你搞出个明确的分界标志,使力求融合、一统、整体的中国和中国人分出南北来,罅隙既在,难免有破镜之虞。这样的遗产,不知会给后人留下多大的麻烦?

  说到如何处置地理概念,就想起了“中”。

  《荀子·大略》说:“欲近四方,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中”被统治者看做是“最好”的代名词,既有审美又有实用。周公当时在全国设置了五座表,而以嵩山脚下的阳城为中表,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天地之中。他发现,阳城夏至日八尺之表的日影长度是一尺五寸,当时人们认为大地南北长三万里,并认为“影差一寸,地差千里”,日影一尺五寸,即说明阳城正处于大地南北的中点上。于是他便开始在这一带建造都城洛邑。依据阳城的日晷,他把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表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表影中分的那两天分别为春分和秋分,四季分明,历法等也据此渐次衍生。这个“中”字,成了“中国”的起源,中华、中土、中州、中原、中岳之中的“中”字皆由此而来,事情好不好美不美,“中”,即是最高评价。您说,人家周公这建立一个界标,是多好多美的一件事儿?其实,现在我们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嵩山哪里算得上是天下之中?

  我说,南北地理分界标志,歇菜吧!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