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4000照片记录上海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13:15  新闻晚报

  见证30年·现场

  □晚报记者 张建群 报道

  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在近30年时间中,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用摄影镜头生动记载了城市建设点点滴滴的变迁。今天上午,本报与上海历史博物馆主办的 “见证改革开放30年有奖征物”活动,在亚龙广场举行第二次专家鉴定活动。郭沫若先生的儿子、著名建筑设计师、摄影师郭博的一组4312张的照片,成为本次活动的第一个被纳入馆藏的珍品。

  郭老由于年事已高,没有出席上午的现场活动,证书和奖品由郭老所在的永安居委会负责人代领。记者赶到他家采访,郭老表示,这些照片如果能对今后有一定的价值,他感到非常高兴。博物馆对资料的保护条件肯定比在家里好得多。

  “这些照片确实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能够进入馆藏,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

  郭老介绍,他从小的两大爱好,就是摄影和绘画。由于两者的花费都很多,当时家庭经济很困难,懂事的郭博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绘画,将摄影爱好藏在心里。

  1955年,郭博从日本回国,参与了上海不少著名饭店宾馆的建筑设计工作。当时,他虽然也带回了几台照相机,但并没有 “重操旧业”,而是看到身边有亲朋一旦流露喜爱之情,就慷慨地赠送出去。直到1978年后,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郭博重新拿起了心爱的相机。

  “以前身体好的时候,我出门拍照嫌换镜头麻烦,一般都要背上两、三部相机。”在郭老拍摄的大量照片中,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建筑。浦东、老城厢、虹桥开发区等等,他经常在一个地方一拍就是半天一天。“我自己从事的就是建筑设计行业,看到美的建筑,总是忍不住要拍下来。 ”

  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改造开发的步伐加快,很多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城市面貌早已今非昔比。郭老多年日积月累用镜头耕耘的一片天地,也成为十分宝贵的记录城市变迁的史料。“比如浦东的烂泥渡路已不见踪影,附近伫立起了金茂大厦等高大楼宇。上海要发展,很多老景观就不见了,多一些老照片就是一种还原和再现。 ”

  从建筑设计师的角度,郭博很期待看到城市在发展中,多多推陈出新建造起一栋栋新颖别致的建筑。他也希望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应该给予多保护。此番捐赠的四千多张照片中,他曾经选择了其中的60多张搞过一次展览。其主题就是呼吁更多爱护保护老建筑。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