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居每人两只水龙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13:15  新闻晚报

  

新居每人两只水龙头

  马蒋荣谈起生活的变化总是乐呵呵的

  见证30年·巨变

  □晚报记者 张建群 摄影报道

  57岁的马蒋荣搬过三次家。新家129平方米,住着一家三口,儿子刚结婚不久,也有一套自己的新居。见到记者,他拿出一张30多年前的特殊“通知书”,讲述了一段从当年裕德路潘家宅“危房简屋”走过来的日子。

  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马蒋荣保存的是一份1976年由上海市徐汇区房地产局革命委员会颁发的 “免征房地产税通知书”,上面的户主马小毛是他的父亲。其内容显示,由于当时其家住房属“简屋棚户”结构,所以按有关政策规定,每半年一次2.18元的地产税给予免征。

  那间22平方米的屋子十分简陋。屋面是用毛竹与芦苇结合成的,屋顶铺的是油毛毡,上面稀稀拉拉的旧瓦片,已被天天在上面忙碌的猫、鼠掀得七零八落,踏得破烂不堪。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马蒋荣说: “外面下大雨,屋里漏小雨,这时家中的脸盆脚盆木桶使用频率最高——因为要接天落水用。”

  1976年,马蒋荣结婚了,用一只橱柜将房屋一隔为二。由于低洼潮湿,东西很容易受潮发霉,用以支撑屋顶的两根木棍和他结婚时的家具,下面部分都烂得一碰就掉。 “四周的墙壁,仅三面的产权是属于我家的,另外一堵墙是借邻居的山墙。墙上是不能刷涂料的,一刷就会泛黄、起泡。水泥地坪的高低处最多相差达8厘米,更难堪的是水泥地下会莫名其妙地钻出来一滩污水,若用纸折一只小船,居然可以在水中漂浮。一到梅雨季节,一屋子的霉味道赶也赶不走。 ”

  家里可见“一线天奇观”

  借邻居的山墙的接缝处因地基走动,成了他家里的 “一线天奇观”。马蒋荣说: “晚上睡觉碰巧还可以看见天上的星星。”而屋子里 “四害”横行,怎么打都打不完。由于潮湿,屋里到处有鼻涕虫爬过留下的亮晶晶线条,一些不知名的长脚虫等,经常在墙壁四周“高速运行”。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居民的日常用水、晒衣晾被、倒马桶等都是一个个难题。 “就拿用自来水来说,要经过九道弯,到离家约100米的给水站。那个给水站有50多用户,好几百口人共用一只水龙头。要是节假日天气好,洗衣服汰小菜,提水淘米是要抢位置。”马蒋荣从8岁开始挑水吃,后来渐渐只能拎水吃了。 “因为好多 ‘光荣妈妈’生的小孩子都大了,于是东搭一间西造一房,弄堂越来越小,仅能容下一个人侧身走路。”每天他上班前,必须把家中所有的水缸、水桶都装满水。

  越搬越高,越住越宽敞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这个小家和大家一起,盼来了改革开放的阳光。”马蒋荣欣喜地介绍,随着上海市区棚户简屋改造的启动,他家的老房子终于得到了动迁和安置。

  1987年9月,他多年的梦想成真,终于分到一套位于二楼的新公房,有一室半大,有壁橱、厨卫全独用。 “哇!拿到房子钥匙的那天简直把我乐坏了,新房子里抽水马桶、煤气、自来水,全都有了,这在过去,我连做梦都不敢想。 ”当时,马蒋荣一个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用了整整半天静静地欣赏。

  1995年,马蒋荣第二次搬家,单位分配了一套更加宽敞的两室一厅住房。前几年,他又贷款买了三室两厅两卫的高层公寓。马蒋荣环顾新居,想到过去的艰难处境,忍不住数起了家里的水龙头。 “厨房间、卫生间、淋浴房、洗衣房,现在一家三口居然拥有六七个水龙头。”而他不堪回首的潘家宅老房子处,也早已建成多幢二十多层高的玉兰花苑。

  说到这里,马蒋荣感慨万千:“这三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从过去住的享受 ‘免征地产税’的棚户简屋,到现在住进舒适明亮的公寓房。以一滴水看大海,像我这样的普通老百姓虽然说不出什么宏篇大论,但确实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受益匪浅,过上了好日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