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忧患意识激励我们前行更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02:38  新京报

  ■ 社论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评论之二

  2008年12月18日,纪念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从30年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片断看,改革开放的过程,一直伴随着的是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胡锦涛昨天的讲话中依然有所表述:“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进步毋庸置疑。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民众兜里有钱,心里有底。客观上,社会的进步巩固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但从根本上说,也是执政党直面问题,回归改革与务实的历史规律让执政地位更加巩固。这要求执政党能够正视困难和风险,以不断的改革来应对新的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忧患意识正是这样一种执政的常识。而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某一个侧面也是认识常识、尊重常识、回归常识的过程。

  改革的源动力来自执政党的忧患意识。1978年,中国刚刚结束“文革”浩劫。这场浩劫将中国推向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这时,执政党能不能走富国强民的道路,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更关系到国家转型的方向。正如邓小平在当时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所说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因此,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措施,就成为必须做出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开放的选择同样来自执政党的忧患意识。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中,中国经常面对重大选择。其中最为艰巨的,则是面对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是否选择开放道路。因为一旦打开国门,必然会面临激烈的经济竞争以及观念挑战。中国也不止一次面对怀疑的眼光。是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一度成为执政党生死攸关的命题,而开放的决心,同样也是寻找先进、追求先进的决心。对此,事实的回答是:在30年来的历史进行曲中,改革开放成为最有力的音符。

  改革开放的深化,同样来自执政党新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但30年后,任务依然艰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只有义无反顾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正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命题,才能真正使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0年来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历史进程,再次验证了这句古训。安乐是对过往的满足,忧患则是对未来的清醒。30年前,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迫;30年后,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样是时代要求。民众的忧患往往是一时的个人温饱苦乐,而执政党的忧患则是十几亿人福祉的叠加。所以,只有关注民生,倾听民声的执政党,才能有真正的忧患意识和改革的决心。

  正因如此,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绝不是沉醉于30年来历史伟业的庆功宴,因为“同我们的远大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更是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和面对新问题的再洗礼。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