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9年浙江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03:57  钱江晚报

  2009

  年

  浙江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最终消费需求亟需进一步扩大。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是扩大消费者对社会总产品的最终使用或消费。目前浙江面临的问题:一是如何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全社会的最终消费能力。二是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工就业,拓展农村消费需求,使内需经济中的“消费洼地”转变为巨大的消费市场。三是如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特别是如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拓宽消费空间;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服务业的带动问题

  服务业是“保增长”的重要推力。产业结构失衡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十五”期间,浙江圆满完成了几乎所有主要经济指标,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却未能达标。2007年,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7%,距“十一五”45%的预定目标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2012年达到47%的预定目标,尚有相当差距。这种差距,既是发展中的不足和问题,但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保增长”提供了很大的调整结构的空间。

  服务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力。浙江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全省的经济增长。

  当前其中的突出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问题。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提升制造业,就要使产品附加价值逐步由加工、组装、制造向价值链的上游(研发、原材料采购、设计)延伸和转移,向价值链的下游(品牌、渠道、物流、金融)延伸和转移。而这上下游基本上都属于生产性服务。没有这些生产性服务,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难以实现的。生产性服务业又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服务业具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环境污染相对较少、就业弹性相对较高、技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特点,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直接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浙江服务业之所以长期发展滞后,主要原因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因此,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共进,是浙江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三、可选的对策和建议

  2009年,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保增长、扩内需、促调整。为此,加大投资力度,不仅要考虑投资效益、投资结构,还要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关键是发展农村消费与各类服务业,尤其是要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而互动提升制造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要加快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技术和品牌竞争优势。增强创新驱动能力,要强化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励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稳步提升浙江在全球产业网络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是要着力提高全省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

  第二,积极鼓励创业,弘扬创业精神,推动民众创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

  第三,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通过建立稳定的各类群体的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第四,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

  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比例,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提升消费景气。

  一是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合理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

  二是加快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广大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从而进一步促进消费。

  三是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比例,稳定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收入。同时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促进行业之间形成平均利润。

  改善供给结构以促进消费。为满足城乡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一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短缺产品供给,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不断提供服务含量高和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二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新型消费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三要充分发挥生产对消费的促进和引导作用,通过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并在分享市场的同时创造市场,不断以新的服务和产品拓展消费需求。

  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扩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见效快,启动也较容易。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形势下,加大投资力度是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重要举措。

  目前,浙江已经结合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实施,将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集中于安居、三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提升等六大领域,并抓紧落实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民生工程。这对全省的“保稳促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但要提高投资效率,将经济发展引擎由投入量的扩大逐渐转向生产效率的提高。

  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改造提升传统轻纺工业,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加注重通过优化结构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使有效的资金投入形成更大的经济增长动能。更加注重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改善创业创新环境,培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空港经济等新产业门类和新经济业态,推动产业加快升级。

  改善投资布局,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省内相对发达的地区,应抓住目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类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大对金融业改革与创新,对科技、文化、教育、中介服务、物流等的投入力度,增强产业竞争力。而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有所选择,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将环境的破坏要减少到最低限度。

  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今后一个时期,明确提出实施工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共进战略,争取全省产业结构尽早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型。为此,要在强化传统商贸服务业的同时,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全省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发挥专业市场的优势,发展网上“虚拟市场”,提升现代商贸业;利用活跃的民间资本,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依托海洋港口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扩大出口规模。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浙江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要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努力扩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

  优化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低成本扩张型向品牌型、高效益增长型转变。优化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等内容结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等方式结构,以及进出口商品之间的结构。着力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实现出口结构的升级换代。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和比重,利用服务品消耗资源少、对环境破坏少、市场风险少、产品附加值高的特点,改变全省贸易量大、利润小、价值少的状况。

  提升国际营销能力。培育浙江本土的跨国公司,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增强获利能力。为此,应以进出口贸易及延伸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为平台,在资本运作、业务模式创新、品牌经营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形成全省商贸物流的本土跨国公司。同时,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还必须走品牌之路,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名牌的嬗变,提高国际营销能力。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强化创新战略,完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激励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此,要加快实现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和功能升级,不断提高在全球产业网络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创新引导基金,汇集全省丰富的民间资本,加大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帮助创新型企业克服发展初期资金、设施、设备等瓶颈制约,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高层次的创业创新活动。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联动政府、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区域性的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形成开放实用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关键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拓宽技术引进渠道,提升技术交流水平,通过与国外联办研发机构等途径,引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创牌意识、提高品牌经营能力,大力培育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区域品牌,着力创建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的使用和交易,同时坚决打击各类侵权盗版活动,引导和激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