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倪镇平:农家小院三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04:15  浙江日报

  写在前面的话:

  ○ 3间泥瓦房,曾经见证过倪镇平快乐单纯的童年,如今,它们已被两幢2层小楼和绿树环绕的农家小院所取代。30年过去,竹林和银杏依旧在风中吟唱,浙江最北山村里腼腆的小男孩,已然长成懂经营、善交际的农家乐经理,一个真正的新型农民。

  ○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曾是少年倪镇平最大的心愿。当梦想渐渐在现实中浮沉、沉淀、飞扬,他忽然发现,一度想要远离的家乡,竟是来自外面世界的人们寻找已久的“心灵家园”。

  ○ 灯亮了,路通了,进城的人回乡了,熟悉的景致成为旅游景点了……倪家小院30年变迁,浓缩着浙江农民共同的精彩:当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当田园风光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梦境,展望未来农村,需要我们发挥所有的想象力。

  童年印象

  很难想象,我刚出生时,村里还没通电,家里点的是“美孚”灯,一种可以调灯芯的煤油灯;更难想象,一句“分田到户”,是怎样点燃了父母的激情,让他们从早到晚在田间山头忙个不停,似乎忘却了疲倦

  30年前,倪镇平诞生的那个冬天,如今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明月农家乐”的原址上,矗立着的,是3间“气派”的泥瓦房。

  “村里不少人家只有1间这样的房子,”3间一层泥一层石子垒起来的平房,已足够让倪镇平在小伙伴中引以为傲,他清楚记得,泥墙用石灰来刷白,已经是当时最体面的装饰。

  顾渚盛产竹子。毛竹削成片,像搭脚手架一般串起来,外面糊上夹杂稻草的泥巴,就垒成了墙。并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条件把墙面刷白,有的就用报纸或白纸简单糊一下。

  如果不是父亲提醒,倪镇平根本想不到,他刚出生时,家里还没有电灯。通电前,需要把变压器拉上山,村里每个人都出了10元钱,当时这笔钱可是能买10多斤猪肉的。

  直到过30周岁生日时,倪镇平才想起来,自己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份。生于1978,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启。从倪镇平出生到他29周岁,中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变为4140元,增加了30多倍。

  童年最深的印象,就是父母一直在不停歇地忙碌着。如果说山间田头是父母的“车间”,家中院子就是“仓库”,时而茶叶飘香,时而竹笋成堆,时而毛竹列队。

  1982年,顾渚村开始“分田到户”。无论大人小孩都按人头分,每人三分水田,三分山地。分田那天,每家派1名代表,倪镇平的父亲倪金山就是其中之一。

  4岁的倪镇平,自然还不懂“成为土地的主人”对农民而言意味着什么,但是那一天,他跟在父亲身后,看着叔叔伯伯们严肃地在田埂边走来走去。晚上,虽然不是过年,母亲竟然往饭桌上端来了一盘香喷喷的笋干红烧肉。

  1985年开始,“有钱就能买得到粮食”,倪镇平一家将原先用于种地瓜的旱地改种茶叶和毛竹,“经济效益比种水稻好一半都不止”,“白米饭里掺杂的地瓜干,慢慢不见了”。

  顾渚下洞村的第二台彩电,由此诞生在倪家。14英寸的“乐声”彩电,倪父托了朋友,终于在1987年,小心翼翼抬进了家门。倪镇平至今难忘,看外国的电视连续剧时,家里挤满来客,连窗口都趴满了人。

  少年心事

  城里的马路有学校操场那么宽,从高楼望下去,路上车子就像排成队的火柴盒。而山间泥路边的小院里,一辆28寸的自行车,已经是家中最珍贵的交通工具,说不上来,我的家与城市的距离有多远

  深蓝色的三卡车出现在浙江最北山村顾渚时,倪镇平曾跑出家门,跟小伙伴们一起,探头探脑打量着这个新生事物。

  在它出现之前,少年倪镇平接触过的唯一的机械化交通工具,是村里拉货为主的拖拉机。热情的拖拉机手,有时也会顺便带人,捎乡亲们一段。

  有几次,父亲拉着配上木架子的手拉车,下山往收购站运毛竹时,小镇平也曾坐在车上,看竹子的末梢架在父亲的肩膀上,随着一路小跑,竹竿一颠一颠地舞蹈。

  那时的倪家小院里,一辆凭票购买的28寸永久牌自行车,是家里最珍贵的交通工具。因为读书的水口中学离家较远,倪镇平才有机会学习骑车,摔倒了,就躺在静静的青草地上想会儿心事。

  曾经以为,在长兴县城另一端的奶奶家,是最远最远的地方。坐上可容纳十来个人的手划木板船“黄船”,从水口乡到县城,就得晃悠5个小时,两头分别还得走一长段一个多小时的泥路。

  可是没想到,更远处的无锡城,有着小镇平从未见过的风景。

  “城里的马路有学校操场那么宽,从高楼望下去,路上车子就像排成队的火柴盒。”春游无锡之后,倪镇平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语句:“天还没亮,汽车就开始开啊开,开了很久。说不上来,我的家与无锡城,相距有多远。”

  从此以后,当兵和学驾驶,成为这个山村男孩的最大心愿。因为,像父亲那样当一名汽车兵,不仅可以“跑得很远”,而且可以“离城市更近”。

  青年踌躇

  一次次出门闯荡,从来没有想过,属于我的事业,竟然就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更没有想到,通过一种叫互联网的技术,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我家的小院,进而成为我们潜在的客人

  有七八年的工夫,倪镇平家和其他农家小院一样,响起了织机的轰鸣声。

  1992年,浙江农村开始“全面实行市场化改革”,整个长兴似乎在一夜之间开始了轻纺业的发展。曾经与外界绝少联系的静谧顾渚,也开始热闹起来。

  就在这一年,倪镇平家花了万把元钱买了台有梭织机,开始为纺织企业“代加工”。

  长约3米、宽2米、高一米多的机器一进门,倪镇平的大姐就在织机边上干了整整一天一夜,“还特别高兴,一点不觉得累”。

  1995年初中毕业后,想要参军的倪镇平因为太瘦没能如愿,只好在家里帮姐姐换班,一起搞织机。

  有梭织机工作时,上下各两条铁丝相互碰撞,发出“嚓嚓”的响声。“很吵,整个房子都会震动”。“在织机边说话,根本听不见,外面的敲门声、狗叫声也统统听不见。”

  即便在家庭工业如此热火朝天的时候,倪镇平也未曾停止思考自己的未来。学做弹簧、学纤经,花了五年的时间在各地打工,他始终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都是临时性的,不是长久之计”。

  与此同时,农村的命运牵动着更多人的心。步入新世纪,政府为顾渚等地的农民做了一个决定,自然条件优越的水口乡,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新农村发展规划。

  2005年,倪家翻修建于10年前的楼房。这也是一家人近30年来第一次,并非出于改善自身居住环境的需要而“改装房子”。为了加入农家乐的行列,倪家投入15万做设施上的准备,其中约一半的钱来自亲戚的借款。

  “父母这辈子都没借过这么多的钱,他们一直念叨着,这些钱投下去得啥时候才能收回来?”关键时刻,27岁的倪镇平,未来“明月”农家乐的经理下了决断。

  之后两年,农家乐生意兴旺,节假日经常出现床位不够的现象。2007年深秋,还是倪镇平的决定,在原有小楼的西面,新造了一幢2层楼房。这一次,倪家享受到了新政策,银行扶持农家乐,贷款利息下浮25%左右。

  倪镇平没有想到,属于他的事业,竟然就在如此熟悉的农家小院。他更没有想到,自己会离外面的世界如此之近。通过这种叫互联网的技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他家的小院,进而成为他们潜在的客户。

  而立遐想

  曾经,为了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过得更好,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如今,随着农家乐的发展,旅游旺季要在村里找一个帮工已经很难,城镇的劳动力开始来农村就业。未来,我们可以创造和开拓的,一定很多很多

  小时候,倪镇平最钟情的娱乐活动,就是在晒谷场上看露天电影。夏日晚上,凉风习习,小伙伴们坐在竹椅上对着银幕上的故事出神。

  谁能想到,有一天,他们生活多年,因熟稔而觉不出美好的顾渚,竟然成为电影的拍摄地。今年春天,来自南京的摄制组在顾渚的苗山农庄、大唐贡茶院等地取景,电影《茶之恋》,随后在顾渚举行的国际茶文化节上播映。

  得知这一消息后,倪镇平特意从长兴赶回家,在摄制组工作的地方停下来看了好久。是啊,这些年来,倪镇平见证的农村变化,可不就像电影里的情节那样具有戏剧性。

  1号楼8个房间,2号楼6个房间,均带有电视、空调、独立卫生间,共计44个床位。棋牌室一间,厨房2间,饭厅一大间,锅炉房一间——倪家“明月农家乐”的规模,在顾渚150多家农家乐中只能算是中等。

  顾渚山下,茶圣陆羽曾经流连忘返,著就旷世巨著《茶经》。如今,这里因吸引了众多的都市客人,因而有了“小上海”的别称。倪镇平打小就在玩耍的霸王潭、金沙泉,现在都成了客人眼中深具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为了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过得更好,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现如今,随着农家乐的发展,旅游旺季要在村里找一个帮工已经很难,城镇的‘4050’劳动力,开始来农村就业。”

  也正是这样的变化,让像倪镇平这样的年轻人的梦想“落地家乡”。对他们而言,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变化,就是让城里人对农村的向往,超越了农村人对城市的渴望。

  “未来30年,顾渚又会怎样?”倪镇平说,也许他花费所有想象力想到的,也只是顾渚未来变化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